紅帽頂

藥材名稱:土人蔘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異名:土高麗蔘、土洋蔘、瓦參、土花旗參(《滇南本草》),假人蔘(《中國藥用植物誌》)。

基源:為馬齒莧科土人蔘屬植物土人蔘的根。土人蔘屬全世界約15種,中國1種。

原植物:土人蔘 Talinum paniculatum(Jacq.)Gaertn.,又名盧蘭(《中藥大辭典》)

歷史:土人蔘之名見於《滇南本草》,稱:“土人蔘,味甘,寒。補虛損勞疾。婦人服之補血。”所指即本種。

形態:一年生草本,高達60cm;根、莖、葉均帶肉質,全體無毛。主根粗壯、長圓錐形,有分枝。表面棕褐色,內為白色。葉互生,扁平,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9cm,寬2.5~5cm,全緣,頂端微凹。圓錐花序頂生或側生,多呈二歧分枝,花直徑約6mm;萼片2,卵形;花瓣5,倒卵形或橢圓形,淡紫紅色;子房球形、柱頭3深裂。蒴果近球形,初時鮮紅色,熟時灰褐色,直徑約3mm,3瓣裂。種子多數,細小,黑色、被小突起。花期5~7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618頁.圖1235)

生境與分佈:河南以南各地均有栽培,或逸為野生。原產熱帶美洲。

生藥

栽培:宜在溫暖溼潤氣候和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壤土中生長。用種子繁殖,於3~4月播種,按行距33cm開溝條播,深3~4cm,每畝用種量100g左右。因種子細小,播時需拌有草木灰或細土後播下。出苗後注意鬆土除草,用人畜糞水追肥2~3次。苗高7~10cm時,按株距6cm間苗,雨季需及時排水。

採集:8~9月採挖,洗淨,除去細根,颳去表皮,蒸熟晒乾。

鑑別:根呈圓錐形,直徑1~3cm,長短不等,有的微彎曲,表面棕褐色,下部旁生側根,並有少數須狀根殘留,根端有殘莖而無蘆頭及蘆碗(區別於人參)。質堅實,斷面乳白色。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蛀。

藥性

性味:甘,平。 ①《滇南本草》:“甘,寒。” ②《福建民間草藥》:“苦,平。” ③《南寧市藥物志》:“甘,平。”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甘,平。”

功效:補中益氣,潤肺生津。

主治:氣虛乏力,體虛自汗,脾虛洩瀉,肺燥咳嗽,乳汁稀少。 ①《滇南本草》:“補虛損癆疾,婦人服之補血。” ②《南寧市藥物志》:“潤肺止咳。治燥熱咳嗽及病後虛弱。” ③《四川中藥志》:“補氣血,充乳汁,助消化,生津止渴。治咳痰帶血。” ④《常用中草藥手冊》:“補中益.氣,潤肺生津,涼血消腫。治病後體虛,勞傷咳嗽,遺尿,月經不調,癤腫。” ⑤《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滋補強壯。治頭暈,耳鳴,目眩,婦女帶下,肺結核咳嗽,潮熱盜汗。” ⑥《中藥大辭典》:“健脾潤肺,止咳,調經。治脾虛勞倦,洩瀉,肺癆咳痰帶血,眩暈潮熱,盜汗自汗,月經不調,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金櫻根,治多尿。 ②配大棗,治脾虛便瀉。

單方應用:①《中草藥學》:“治肺病咳嗽潮熱,盜汗:土人蔘根9~15g,冰糖60g,煎眼;或研粉,煉蜜為丸服。” ②《中草藥學》:“治小兒脾虛腹瀉:土人蔘根150g,粳米60g。炒黃研末,煉蜜為丸,每服6g,早晚各1次。 ③《福建中草藥》:“治脾虛洩瀉:土人蔘15~30g,大棗15g。水煎服。” ④《福建民間草藥》:“治多尿症:“土高麗蔘60~90g,金櫻根60g。共煎服,日2~3次。”

食療:①《四川中藥志》:“治虛勞咳嗽:土洋蔘、隔山撬、通花根、冰糖,共燉雞服。” ②《閩東本草》:“治盜汗、自汗:土高麗蔘60g,豬肚1個,共燉服。” ③《福建中草藥》:“治勞倦乏力:土人蔘15~30g,加墨魚乾1只,酒水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