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針

藥材名稱:無瓣蔊菜

名稱出處:中草藥通訊

概況

異名:幹油菜(四川),塘葛菜(廣東、湖南),江剪刀草(江蘇、上海)。

基源:為十字花科蔊菜屬植物無瓣蔊菜的全草。蔊菜屬全世界有90餘種,中國約9種。

原植物:無瓣蔊菜Rorippa dubia(Pers.)Hara[Nasturtium montanum Wall.;Rorippa montana(Pers.)Small.〕,又名蔊菜(《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野油菜(四川),地豇豆(雲南、貴州),雞肉菜(廣西),天葛菜(廣東),鐵菜子(貴州),野辣菜(安徽),大葉香薺菜(江蘇、浙江)。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株高8~30cm,光滑無毛,較柔弱;莖直立或呈鋪散狀分枝。葉質薄,基生葉及莖下部葉均具長柄,葉柄長3~5.5cm,兩側具窄翼;葉片常為大頭羽狀分裂,長4~10cm,寬1.5~4cm,頂端裂片大,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邊緣具不整齊鈍鋸齒,側裂片1~3對,寬披針形或長橢圓形,由上至下漸縮小;莖上部葉寬披針形或長卵形,長3~6cm,寬1.5~2.5cm,邊緣具不整齊鋸齒或幾近全緣,基部具短柄或近無柄。總狀花序頂生或側生,開花後花序逐漸延長,花無瓣(偶有黃色退化的花瓣);萼片4,淡黃綠色,寬披針形或長披針形,頂端微帶紫色,內凹,長2.5~3mm,寬0.5~0.8mm;雄蕊6,2枚稍短,花絲細線形,花葯戟形,基著;密腺缺;雌蕊1,由2心皮組成,子房圓柱形,長4~4.5mm,花柱不顯,柱頭盤狀。長角果細圓柱形,細長而直,長1.5~3cm;果瓣近扁平,光滑或稀有柔毛;果梗斜向開展。種子每室1行,淡褐色,多數,細小,寬橢圓形、長方形、方形或不規則多角形,長6~8mm,寬0.5~0.7mm,表面具疣點及細網紋。花期4~6月(~9月),果期5~7月(~10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9冊.105頁.圖442)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50~3700m的園圃、屋邊、牆腳、田野潮溼處及河邊溼地、山坡、路旁和山谷。分佈於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及美國南部均有分佈。

藥性

性味:辛,涼。 ①《本草拾遺》:“辛,溫。” ②《貴陽民間藥草》:“辛,涼。” ③《四川中藥志》:“苦、辛,涼。” ④《全國中草藥彙編》:“甘、淡,涼。”

功效:清熱,利尿,活血,通經。

主治:感冒,咳嗽,咽痛,麻疹不易透發,風溼關節炎,黃疸,水腫,疔腫,經閉,跌打損傷。 ①《本草拾遺》:“祛冷氣,腹內久寒,飲食不消,令人能食。” ②《綱目》:“利膈,豁冷痰,心腹痛。” ③《分類草藥性》:“治刀砍斧傷,爛瘡,生肌,嚼塗。” ④《嶺南採藥錄》:“和生魚煎湯服之,能祛骨中之熱。”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湯火傷。” ⑥《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治疔毒;內服通氣血。治婦女乳病,並治咳嗽,黃疸。” ⑦《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瘡,疔瘡,癰腫。” ⑧《中藥志》:“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多痰,疔瘡癰腫,跌打損傷。” ⑨《全國中草藥彙編》:“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肺熱咳嗽,慢性氣管炎,急性風溼性關節炎,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漆瘡,蛇咬傷,疔瘡癰腫。” ⑩《中草藥學》:“慢性氣管炎咳嗽氣喘,婦女幹血癆經閉,腹脹,風寒牙痛,咽喉腫痛,疔瘡癰腫,燙火傷。” ⑾《新華本草綱要》:“糖尿病,背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者30~60g)。外用:搗敷。

使用注意:《上海常用中草藥》:“本品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同用則使人肢體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