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黨蔘

藥材名稱:扁藤

名稱出處:《廣東藥用植物手冊》

概況

異名:扁擔藤、過江扁藤(《廣東藥用植物手冊》),腳白藤(《福建藥物志》),鐵帶藤(《廣西藥用植物名錄》),腰帶藤、羊帶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葡萄科崖爬藤屬植物扁擔藤的根和莖。

原植物:扁擔藤Tetrastigma planicaule(Hook.f.)Gagnep.(Vitis planicaulis Hook.f.),又名莖藤(《福建植物誌》)。

形態:粗大木質藤本。莖深褐色,闊而扁,有時寬約5cm,常有腫大的節;枝圓柱狀或稍壓扁,無毛,有條紋;卷鬚粗壯,不分叉,頂端不擴大為吸盤。葉互生,指狀複葉,5小葉;葉柄長5~12cm;小葉厚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長8~13cm,寬3~6cm,中央小葉有時長16cm以上,側生小葉窄而稍短,頂端急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兩面無毛,邊緣有淺波狀鈍鋸齒;側脈每邊6~8條,上面平生,下面凸出,中間小葉柄長1~3.5cm,側生小葉柄較短。聚傘花序,腋生於當年生枝上,比葉短,直徑3~7cm,總花梗長4~6cm;花小,4基數,綠白色;花萼短,頂端截平,有乳凸狀小點;花瓣卵狀三角形,頂端兜狀,長2.5~3mm,廣展而後脫落;雄蕊4,與花瓣對生,位於花盤外;花盤在兩性花上不明顯,而在雄花上明顯,淺4裂;子房無毛,闊圓錐狀,柱頭4淺裂,裂片圓形,開展。果序疏散,長20cm,無毛;漿果近球形,肉質,直徑2cm,果面平滑;種子1~2顆,很少3顆,倒卵狀橢圓形,稍呈壓扁狀,長約1.3cm,寬0.8cm,背面和腹面有平行小糟2條,並有橫縱紋。花期4~6月,果期6~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784頁.圖3297)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中海拔森林中,常攀附於喬木上。分佈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西藏。斯里蘭卡、越南也有。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莖藤及根,洗淨,切片,晒乾。

藥性

性味: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微澀,溫。” ②《廣西中草藥》:“酸、澀,平”。

主治: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祛風燥溼,治風溼性腰腿痛,半身不遂,肌肉風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浸酒。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雲南中草藥》:“防治百日咳:扁藤、甘草各6g,陳皮3g。水煎服。” ②《雲南中草藥》:“治跌打損傷:倒錫刺30g,扁藤、五爪金龍、四塊瓦、飛龍掌血各15g,茜草21g,制草烏1.5g。泡酒1kg,日服2次,每次15ml。”

單方應用:①《雲南中草藥》:“治胃腸炎,胃痛,黃疸型肝炎,小兒疳積:扁藤根莖30g。水煎服。” ②《雲南中草藥》:“治口腔炎,支氣管炎,哮喘:扁藤根莖500g,加水1.5kg,煎至500g,每次15ml,白糖或蜂蜜引內服。” ③《雲南中草藥》:“治瘡癤:扁藤根莖9~15g,煎服,同時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