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蛇總管

藥材名稱:山茶花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寶珠山茶(《百草鏡》),紅茶花(《分類草藥性》),鶴頂山茶(《群芳譜》)。

基源:為山茶科茶屬植物山茶的花、葉和根。茶屬全世界約220種,中國約190種。

原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

歷史:本品始載於《綱目》,李時珍曰:“山茶產南方,樹生,高者丈許,枝幹交加,葉頗似茶葉而厚硬,有稜,中闊,頭尖,面綠,背淡,深冬開花,紅瓣,黃蕊。”格古論雲:“花有數種,寶珠者花簇如珠,最勝。”《本草圖經》、《本草經疏》都論及山茶花。《群芳譜》載:“花有數種,十月開至三月有鶴頂茶,大如蓮,紅如血,中心塞滿,如鶴頂,來自雲南,曰滇茶、寶珠茶、千葉攢簇,色深少態。”《百草鏡》載:“山茶多種,惟寶珠入藥,其花大紅,四瓣,大瓣之中,又生碎瓣極多,味澀,二三月採,陰乾用之。若俱是大瓣千葉者,名洋茶,不入藥,單瓣者,亦不入藥。”根據以上的描述及分佈,並觀《植物名實圖考》附圖,與本種相符。

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5m。莖光滑,灰白色。單葉互生,革質;葉柄長0.8~1.5cm;葉片倒卵形至橢圓形,長5~10cm,寬2.5~6cm,先端鈍,有尖頭,基部楔形,邊緣有細淺鋸齒,上面深綠色,光滑,下面淡綠色。花兩性,單生,生於葉腋或枝頂,大紅色,直徑6~8cm,近無柄;花萼5,綠色;花瓣5~7(栽培品種多重瓣),有白、粉紅、黃等色,近圓形,頂端凹缺;雄蕊多數,2輪;子房上位,近球形,柱頭3裂。蒴果近球形,徑2.2~3.2cni,光滑無毛,熟時室背開裂。種子近橢圓形,直徑約1.5cm。花期4~5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852頁.圖3434)

生境與分佈:中國各地均有栽培。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的環境,適於排水良好、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上栽植。用扦插繁殖,於9~10月選取健壯的當年枝條,每節剪成1個插條,按行距20cm、株距7~10cm,留葉扦插。插後澆水,並搭棚遮蔭。培育3~4年後移栽。移栽宜在3~4月進行,按行株距各1~1.5m開穴,穴內施入腐熟堆肥,與土拌勻後栽植,每穴帶土種植1株,覆土踩實,澆水培土。定植後,每年需進行中耕除草,適時追肥2次,冬前結合施肥進行培土,注意病蟲害防治。

採集:春分至穀雨為採收期。一般在含苞待放時採摘,晒乾或烘乾。藥材產於江蘇、浙江、雲南、四川等地。

鑑別:本品捲縮成塊狀或不規則形,長2~3.8cm,寬1.8~3.5cm,黃褐色至棕褐色;花萼背面密佈灰白色細絨毛,有絲樣光澤;花瓣5~7片,基部合生,上端倒卵形,先端微凹,具脈紋;雄蕊多數,2輪,外輪花絲連合成一體。質柔軟,有香氣,味甘淡。以乾燥、色紅、花蕾長大尚未開放者為佳。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揀去葉柄、雜質,篩去灰屑。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葉含咖啡鹼和多酚、L-表兒茶精(L-Epicatechel)、d-兒茶精(d-Catechol)。葉和花中含可可鹼。花含無色花色甙(Leucoanthocyanin)、花色甙及山茶三萜烯二醇(Camellenodiol)等。果實含脂肪油及山茶皁甙,山茶皁甙水解後可得山茶皁甙元A,B,C(Camelliagenin A,B,C)等。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