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書帶蕨

藥材名稱:貓耳朵草

名稱出處:《昆明藥用植物調查報告》

概況

異名:草蚱螞蓮、土知母、龍頭鳳尾(《昆明常用中草藥》)。

基源:為裸子蕨科金毛裸蕨屬植物的根狀莖及全草。

原植物:金毛裸蕨Gymnopteris vestita(Wall.)Underw.(Grammitis vestita Wall.)

形態: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50cm。根狀莖粗短,斜升,密被長線形棕色鱗片。葉近生,葉柄長8~16cm,深棕色,基部密生線狀披針形黃棕色鱗片,向上連同葉軸有棕色節狀長毛;葉片一回羽狀,長15~20cm,寬3~4cm,頂裂片最大,兩側羽片7~14對,互生,羽片厚紙質,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有時基部上側呈耳形凸起,全緣,兩面密被細長鏽毛;下部羽片有短柄,上部的無柄;側脈多回分叉,小脈分離。孢子囊群沿側脈著生,覆蓋於鏽毛內。(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170頁.圖33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800~3000m的巖壁或林下石上。分佈於臺灣、四川、雲南。

藥性

性味:《新華本草綱要》:“根莖、全草:微苦、辛,涼。”

功效:退熱止痛。

主治:①《新華本草綱要》:“傷寒高熱,關節疼痛,胃痛。” ②《昆明藥用植物調查報告》:“胃氣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昆明民間常用草藥》:“治傷寒高熱:貓耳朵草3~9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