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轉七

藥材名稱:澤瀉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水瀉、鵠瀉(《本經》),及瀉、芒芋(《別錄》),澤芝(《典術》),禹孫、如意菜(《綱目》),水澤(《藥材學》),水白菜(《中藥志》),車苦菜、一枝花(《全國中草藥彙編》),天鵝蛋、天禿(《藥材資料彙編》),禹瀉、牛耳菜、酸惡俞(《和漢藥考》、《中國藥學大辭典》)。

基源:為澤瀉科澤瀉屬植物澤瀉的塊莖。

原植物:澤瀉Alisma orientale(Sam.)Juzep.(Alisma plantago-aquatica L.var.onentale Sam.)

歷史:最早記載於《本經》,列為上品。蘇頌謂:“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獨莖而長,秋時開花,作叢似谷精草,秋末採根暴幹。”《本草經集註》陶弘景曰:“汝南郡屬豫州(現河南省汝南縣),今近道亦有,不堪用。惟用漢中(現陝西省)南鄭(現陝西省南鄭縣),青州,代州(現山西省雁門)者,形大而長,尾間必有兩歧為好。”《唐新修本草》蘇恭謂:“今汝南不復採,惟以涇州(現甘肅涇川縣)華州(現陝西關中)者為善”等等,據歷代本草記載的澤瀉形態,並查見其附圖,與現使用的澤瀉頗為一致,從其分佈範圍看,以陝西省漢中、南鄭、甘肅涇川產的澤瀉為佳,而今澤瀉分佈已向南移,且已從野生轉向栽培。30年代中國學者對澤瀉進行了生理、藥理研究,60年代日本學者研究了澤瀉的化學成分和結構,70年代,中國浙江省和江西省都有澤瀉研究小組,對它進行了藥理、藥化和臨床應用等方面的專門研究,初步摸清了塊莖中的成分和結構以及藥理作用,1977年起被列入《中國藥典》。

形態:多年生沼生植物,高50~100cm,塊莖球形,外皮褐色,密生多數鬚根。葉基生,葉柄長5~54cm,基部膨大呈鞘狀,葉鞘寬5~20mm;葉片橢圓形至寬卵形,長2.5~18cm,寬1~10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圓形或近心形,全緣,兩面均光滑無毛。花葶由葉叢中生出,直立,高約1m,每節分生2、3枝,通常有3~5輪分枝,整合大型的傘狀圓錐花序,總花梗2~4cm,小花梗長短不等,總苞片和小苞片披針形至線形;花兩性,萼片3,廣卵形,長2~3mm,寬1.5mm;花瓣3,白色帶紅,倒卵形,較萼片短;雄蕊6,雌蕊多數,離生,子房上位,倒卵形,花柱較子房短或等長,彎曲。瘦果多數,兩側扁,背部有1~2淺溝,長1.5~2mm,有宿存花柱。花期6~8月,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17頁.圖6863)

生境與分佈:生於淺沼澤地或水田中,人工栽培於積水畦地,富含腐殖質的粘土中。分佈於中國東北及河北、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河南、四川、貴州、雲南。

生藥

栽培:宜溫暖溼潤氣候,不耐寒。以腐殖質豐富、土質粘性的水田為佳。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6月下旬~7月上旬播種。先將種子冷水浸種48分鐘,取出瀝乾,撒播於苗床;隨即用硬掃帚輕壓,再用細土或草木灰撒蓋,以不見種子為度。每畝用種量1kg。播後第2天開始灌水,將種子浸沒,次日將水排淨,過2日又灌水。發芽後每天傍晚灌水,白天排水。為防強烈口照,須搭棚遮陰。苗高7cm時進行間苗,保持株距3~4cm,結合除草進行追肥。8月中、下旬移栽,行株距30×24cm,每穴栽苗1株,以淺栽為佳。生長期要耘田2~3次,拔除雜草與基部病斑黃葉。田間應保持3~7cm深的水。一般追肥3~4次,於排水之後、耘田之前進行。11月下旬可將水田的水排幹。當植株抽伸花莖與側芽時,應隨即摘除。病害白斑病,可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噴射。蟲害蚜蟲,用40%樂果乳劑2000倍液噴殺。

採集: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採挖塊莖,除去莖葉及鬚根,洗淨,用微火烘乾,再撞去鬚根及粗皮。藥材主產於福建、四川、江西,多系栽培。

鑑別

性狀:塊莖類圓球形、長圓球形或倒卵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黃白色,未去盡粗皮者淡棕色,有不規則的橫向環狀凹陷,並散有眾多突起的鬚根痕,在底部尤密。質堅實,破折斷面黃白色,顆粒性。氣微香,味微苦。以個大、質堅、色黃白、粉性足者為佳。

顯微 塊莖橫切面:外皮大多已除去,有殘留的皮層通氣組織,由薄壁細胞組成,細胞間隙甚大,內側可見一列內皮層細胞,壁增厚,木化,有紋孔。中柱通過組織中,散在有周木型的維管束和淡黃色的分泌腔。所有薄壁細胞中均充滿澱粉粒。(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451頁.圖351) 粉末:米黃色。 ①澱粉粒較多。單粒長卵形、梨形、類球形或橢圓形,直徑3~14μm,長至20μm,臍點人字狀、裂縫狀、十字狀、三叉狀、星狀、點狀或馬蹄狀,位於中央或較寬端;復粒易見,由2~3分粒組成。 ②中柱薄壁組織無色,細胞形大,類圓形或圓多角形,有大形氣隙。鄰近維管束的薄壁細胞,可見表面由多數橢圓形紋孔相整合的紋孔域,其側面觀部分壁上具細小連珠狀增厚。 ③內皮層細胞形大,壁厚5~7μm,木化,孔溝纖細。 ④油室大多破碎,完整者類圓形,直徑54~110μm,分泌細胞中可見油滴。 ⑤導管有螺紋、梯紋、網紋、單紋孔及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0~24μm。(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253頁.圖120)

加工炮製:①鹽制澤瀉 取澤瀉片,用鹽水拌勻或噴灑均勻,悶潤,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澤瀉片100kg,用食鹽2kg。 ②麩炒澤瀉 將鍋燒熱,撒入麩皮,待冒煙時,投入澤瀉片,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麩皮。每澤瀉片100kg,用麩皮10kg。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多種四環三萜酮醇衍生物,包括澤瀉醇(Alisol)A、B、C、澤瀉醇A乙酸酯(Alisol A monoacetate)、澤瀉醇B乙酸酯、澤瀉醇C乙酸酯、表澤瀉醇A(Epialisol A)、24-乙醯基澤瀉醇A(24-Acetyl-alisol A)、23-乙醯基澤瀉醇B(23-Acetyl-alisol B)、23-乙醯基澤瀉醇C,並含膽鹼、卵磷脂、倍半萜類物質及澤瀉摩醇(Alismol)及其氧化物(Alismoxide)。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