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頭骨

藥材名稱:鱤魚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黃頰(《山海經》),

魚(《異苑》),生母魚(《嶺表錄異》),鰥魚(《太平御覽》),黃頰魚(《綱目》),竹魚(《脊椎動物分類學》),竿魚(《魚類分類學》),杆條魚(《黑龍江流域魚類》),黃

(《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魚類》)。

基源:為鯉科鱤屬動物鱤,藥用其肉。

原動物:鱤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

形態:體細長,稍側扁,無腹稜。頭長而前端尖。吻尖。呈喙形,吻長遠超過吻寬。口大,端位。口裂末端可達眼前緣下方。上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突起。眼中等大。下嚥齒3行。鱗小,側線鱗

。背鰭各3,9~10,很小,其起點位於腹鰭之後,臀鰭條3,10~11,尾鰭分叉很深。生活時體色微黃,背部灰黑,腹部銀白,背鰭、尾鰭青灰色,頰部及其它鰭淡黃色。(圖見《中國經濟動物·淡水魚類》.圖45)

生境與分佈:游泳力極強,極凶猛,生活於水之中上層,以其矯健善泳的特徵,常襲擊和捕捉其它魚類。為一種典型的肉食性魚類,主要以魚類為食。中國除西北、西南之外,自北至南平原地區的水系中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四季均可捕撈,除去鱗及內臟,取肉鮮用。

藥性

性味:①《綱目》:“甘,平。” ②《隨息居飲食譜》:“甘,溫。”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經。”

功效:暖中,益胃,止嘔。

主治:①《中國藥用動物志》:“主治脾胃虛弱,反胃吐食等症。” ②《綱目》:“食之巳嘔,暖中益胃。”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中國藥用動物志》:“治脾胃虛弱,反胃吐食:鱤魚60~120g,煮食。”

參考文章

鱤魚養殖技術水產/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