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藋
藥材名稱:路路通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楓香(《本草經集註》),楓實(《南方草木狀》),楓果(《綱目拾遺》),三角楓(《嶺南採藥錄》),楓球子(《中藥志》),楓樹球(《藥材學》),九空子(《江蘇省植物藥材志》)。
基源:為金縷梅科楓香屬植物楓香的果實。
原植物: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L.taiwaniana Hance),又名楓仔樹(《植物名匯》),楓樹(廣西),雞爪楓(浙江),大葉楓(湖南),三角蘭(四川)。
歷史:《南方草木狀》載:“楓香,樹似白楊,葉圓而歧分,有脂而香,其大如鴨卵,二月花發,乃著實,八、九月熟。”《唐本草》載:“楓香,所在大山皆有。樹高大,葉三角,五月斫樹為坎,十一月採脂。”上述確為本種。
形態:喬木,植株高達40m;小枝有柔毛。葉柄長達11cm;葉片寬卵形,掌狀3裂,長6~12cm,邊緣有鋸齒,背面有柔毛或變無毛,掌狀脈3~5條,托葉條形,紅色,長1~1.4cm,早落。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無花被;雄蕊多數,花絲與花葯近等長;雌花25~40,排列成頭狀花序,直徑約1.5cm,無花瓣;萼齒5,鑽形,子房半下位,2室,花柱2。頭狀果序圓球形,直徑2.5~4.5cm,宿存花柱和萼齒針刺狀。(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59頁.圖2047)
生境與分佈:生於平原或丘陵地區。廣佈於中國西南及陝西、青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生藥
栽培:楓香的適應性較強,一般土壤均可種植。用種子育苗繁殖,於秋季或春季播種。通常採用條播或撒播,每畝用種量2~4kg,播後覆土蓋草,保持土壤溼潤,出苗時揭去蓋草。苗高5~7cm時,結合中耕除草進行間苗,每平方米定苗70~80株,培育2年後出圃造林,於深秋或早春移栽,按株行距5×6m栽植。栽後每年需要粗放管理。
採集:冬季果實成熟後採收,除去雜質,乾燥。藥材主產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此外,湖北、河南、貴州等地亦產。
鑑別
性狀:乾燥聚花果由多數小蒴果集合而成,呈球形,直徑2~3cm。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多數實刺及喙狀小鈍刺,長0.5~1mm,常折斷,小蒴果頂部開裂,呈蜂窩狀小孔。基部有果柄。體輕,質硬,不易破開。氣微,味淡。以色黃,個大者為佳。
顯微 粉末棕褐色。 ①果序軸纖維多碎斷,長短不一,直徑13~45μm,末端稍鈍或鈍圓,壁多波狀彎曲,木化,孔溝有時明顯,胞腔寬窄不一,腔內常含棕黃色物。 ②果皮石細胞類方形、稜形、不規則形或分枝狀,直徑53~398μm,壁極厚,孔溝分枝狀。 ③宿萼表皮細胞頂面觀多角形,直徑6~17μm,壁厚,具孔溝,腔小,內含棕黃色物。 ④宿萼表皮上單細胞毛,常彎曲,長42~126μm,寬約14μm,亦含棕黃色物。(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650頁.圖414)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化學性質
含β-松油烯、β-油烯、檸檬烯、γ-松油烯、桃金娘醛、α-松油醇、反式-葛縷醇、百里香酚、香荊芥酚、胡椒烯、β-欖香烯、反式-β-金合歡烯、α-衣蘭油烯、α-欖香烯、杜鬆烯、欖香烯[1]、路路通酸(Liquidambaric acid)(1)、24-乙基-△5-膽甾烯-3-β-醇(24-Ethyl-△5-Cholestene-3β-ol)[2]。
參考文獻
[1] 上海第一醫學院學報 1984;11(2):147。
[2] 中草藥 1988;19(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