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蝦子草
藥材名稱:角蒿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異名:羊角草(《東北植物藥圖志》),羊角蒿(《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羊羝角棵(《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莪蒿、蘿蒿、藤蒿(《救荒本草》)。
基源:為紫葳科角蒿屬植物角蒿的全草。角蒿屬植物全世界約15種;中國有11種,3變種,其中8種為藥用植物。
原植物: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Lam.,又名大一枝蒿(陝西),羊角透骨草(山東),羊特角(內蒙古),大力草、野芝麻、老鸛咀探、憋肚草、獨角虎(河南)、烏蘭-套魯木烏烏蘭-套拉麻(蒙古語)。
歷史:本品始載於(《唐本草》)。恭曰:“角蒿似白蒿,花如瞿麥,紅赤可愛……紅載花大,約三、四分,花罷結角,長2寸許,微彎。”《蜀本草》載:“葉似蛇床青蒿等,子角似蔓青實,黑細,秋熟,所在皆有之。”按《蜀本草》所載的應為本種的變種黃花角蒿Incarvillea sinensis var.przewalskii(Batalin)C.Y.Wu(I.varaiabilis Batal.)其葉的分裂更細。
形態:一年生至多年生草本。具分枝的莖高達80cm。根近木質而分枝。葉互生,不聚生於莖的基部,二~三回羽狀細裂,形態多變異,長4~6cm,小葉不規則細裂,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具細齒或全緣。頂生總狀花序,疏散,長達20cm;花梗長1~5mm;小苞片綠色,線形,長3~5mm。花萼鍾狀,綠色帶紫紅色,長和寬均約5mm,萼齒鑽狀,萼齒間皺摺2淺裂。花冠淡玫瑰色或粉紅色,有時帶紫色,鍾狀漏斗形,基部收縮成細筒,長約4cm,直徑粗2.5cm,花冠裂片圓形。雄蕊4,2強,著生於花冠簡近基部,花葯成對靠合。花柱淡黃色。蒴果淡綠色,細圓柱形,頂端尾狀漸尖,長3.5~5.5cm,粗約5mm。種子扁圓,細小,直徑約2mm,四周具透明膜質翅,頂端具缺劑。花期5~9月,果期10~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99頁.圖5612)
生境與分佈:生長於山坡、田野沙質土壤,海拔500~2500m。分佈於中國東北、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青海、四川、雲南、西藏、山東。
生藥
採集:7~8月割取莖葉,晒乾。
鑑別
性狀:莖圓柱形,多分枝,表面淡綠色至黃綠色,具細稜或縱紋。葉多破碎或脫落。蒴果多開裂,內有中隔。種子扁平,周圍有翅。莖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淡。在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山東等地作透骨草入藥。
顯微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外被角質層,外側呈細波狀,有腺毛;厚角組織位於稜線處的表皮內側;與稜相對處有韌皮纖維束,木化;木質部導管單獨散在或3~5成群;木射線細胞1~2列,中央為髓。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略彎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角質層顯線狀紋理;氣孔主為不定式;上下表皮均有凸起,有的伸長成毛茸狀;腺毛單細胞柄,腺頭4~8個細胞。(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577頁.圖561)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藥性
性味:甘、淡,溫。
功效:滋補強壯。
主治:產後乳少,久病虛弱,頭暈,貧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河南中草藥手冊》:“治風溼腿痛:角蒿500g,當歸12g,威靈仙9g,川牛膝9g,紅花6g,制川烏9g,制草烏9g,白酒500g。上藥水煎取汁,與酒混合,裝封瓶內,埋地下24小時取出,早、晚各服30ml。” ②《山西中草藥》:“治下肢小腫:角蒿60g,珍珠透骨草60g。煎水洗兩膝下部。”
單方應用:①《新修本草》:“治口瘡,齒齦腐爛,耳瘡:角蒿適量燒灰研末撒。” ②《新修本草》:“治風溼痺痛:角蒿適量,煎湯薰洗。” ③《千金方》:“治齒齦宣露:角蒿灰夜敷齦間使滿,勿食油。” ④《千金方》:“治口中瘡久不瘥,入胸中並生瘡:角蒿灰敷之。有汁吐之.不得咽也。” ⑤《小兒宮氣方》:“治小兒口瘡:“角蒿灰貼瘡。” ⑥《山西中草藥》:“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角蒿60g,煎水薰洗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