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芹

藥材名稱:紅骨參

名稱出處:《陝西中草藥》

概況

異名:紫參(《植物名實圖考》引《滇南本草》),勁枝丹蔘(《植物名實圖考》),毛丹蔘((陝西中草藥》),丹蔘(雲南大理),活血草、散血草(四川)。

基源:為脣形科鼠尾草屬植物長冠鼠尾草的根。

原植物:長冠鼠尾草Salvia plectranthoides Griff.(Salvia japonica Thunb.var.parvifolia Hemsl.;Salvia Japonica Thunb.var.gracilhma Diels;Salvia tuberifera Lévl.),又名野藿香(貴州),山胡椒(廣西)。

歷史:紫參《本經》列為中品。《證類本草》引《圖經本草》的圖有4種,《植物名實圖考》紫參條記:“紫參蓋有數種。滇南山中有之,與《圖經本草》同其如水葒者,蓋作穗色粉紅相似,花仍類丹蔘輩,……”《滇南本草》:“通行十二經絡,治風寒溼痺,手足麻木,筋骨疼痛,半身不遂,強絡強筋。”其附圖的外形與葉形與《圖經本草》的滁州紫參圖相似,應為本種。又《植物名實圖考》的勁枝丹蔘(山草類,卷十)也應為本種;而蔓草類另一紫參(卷二十三),又名滇紫參則為茜草科小紅參Rubia yunnanensis Diels。

形態: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根狀莖短,匍匐或斜上升,近木質;根呈塊根狀,梭形,長1.5~3.5cm,粗3~5mm,外皮硃紅色。葉基出及莖生,為3出葉至5~7小葉的單數羽狀複葉或二回羽狀複葉,小葉卵形至披針形,長0.5~5cm.寬與長相等或較狹,基部偏斜,寬楔形或圓形,邊緣具圓齒,葉背面常帶紫色。輪傘花序5~7花,疏離,組成頂生的總狀或總狀圓錐花序,花梗與花序軸密被具腺柔毛;花萼鍾狀筒形,具二脣,脣裂約至花萼長1/4,上脣半圓形,頂端具3靠合小齒,下脣與上脣近等長;花冠紅、淡紫、紫紅、紫至紫藍色,稀為白色,冠筒管狀,長約為花萼2~3倍;能育雄蕊2,稍外伸,花絲長2~3mm,藥隔上臂稍長,下臂頂端稍膨大,且彼此聯合。小堅果長圓形,長約2.5mm,腹面具稜,頂端圓,淡褐色。花期5~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6卷.157頁.圖版34)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800~2500m的山坡谷下、疏林下、溪邊。分佈中國西南及陝西、湖北、廣西。錫金、不丹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採挖根部,洗淨,晒乾。

鑑別:根莖短而近木質,根圓柱形或稜形,灰紅色。

貯藏:置乾燥處。

藥性

性味:①《滇南本草》:“苦、甘,溫、平。” ②《陝西中草藥》:“淡,溫。”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淡,溫。” ④《中藥志》:“苦,寒。”

功效:①《滇南本草》:“活絡強筋,溫經暖絡。” ②《陝西中草藥》:“補虛,活血調經。”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活血調經。” ④《中藥志》:“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養血安神之功能。”

主治:①《滇南本草》:“治風寒溼痺,手足麻木,軟戰搖動,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痿軟流痰。” ②《陝西中草藥》:“治勞傷虛弱,月經不調。”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用於月經不調。” ④《中藥志》:“用於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癥瘕,產後瘀阻,胸腹或肢體瘀血疼痛,癰腫瘡毒,心煩失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

使用注意:《中藥志》:“反藜蘆。”

臨床應用

食療:《陝西中草藥》:“治勞傷虛弱:紅骨參60g,燉雞肉,分4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