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
藥材名稱:刺梨
名稱出處:《綱目拾遺》
概況
異名:茨梨(《分類草藥性》),文先果(《四川中藥志》),團糖二(《四川常用中草藥》)。
基源:為薔薇科薔薇屬植物繅絲花及其變型單瓣繅絲花的果實。
原植物:繅絲花Rosa roxburghit Tratt,和單瓣繅絲花Rosa roxburghii Tratt.f.normalis Rehd.et Wils(R.forrestii Focke),又名野石榴、刺石榴(陝西)。
歷史:刺梨見於《綱目拾遺》,謂:“形如棠梨,多芒刺不可觸,葉甘而酸澀,”“花於夏,實於秋,花有單瓣重臺之別,……密萼繁英,紅紫相間。”由此可見,古之刺梨,即今之繅絲花和單瓣繅絲花。
形態:繅絲花為灌木,高1~2.5m;樹皮灰褐色,成片狀剝落;小枝圓柱形,斜向上升,基部稍扁有成對的皮刺。羽狀複葉互生,小葉9~15枚,連葉柄長5~11cm;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2cm,寬6~12m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寬楔形,邊緣有細銳鋸齒,兩面無毛,下面葉脈突起,網脈明顯;葉軸和葉柄有散生小皮刺。花單生或2~3朵生於短枝頂端;花直徑5~6cm;花梗短;萼片通常寬卵形,先端漸尖,有羽狀裂片,內面密被絨毛,外面密被針刺;花重瓣至半重瓣,淡紅色或粉紅色,倒卵形,外輪花瓣大,內輪較小,雄蕊多數生於杯狀萼筒邊緣;心皮多數,著生在花托底部;花柱離生,被毛,不外伸,短於雄蕊。果扁球形,直徑3~4cm,綠紅色,外面密生針刺;萼片宿存,直立。花期5~7月,果期8~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254頁.圖2237)
生境與分佈: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均有野生或栽培。
單瓣繅絲花與繅絲花的不同之處在於花為單瓣,粉紅色,直徑4~6cm。為野生原始型別。多生於向陽山坡,溝谷,路旁以及灌叢中,海拔500~2500m。產於江西、福建、湖北、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
化學性質
每1g鮮果含維生素C約24mg,維生素P約28mg[1]。乾果含β-谷甾醇、委陵菜酸(Tormentic acid)、原兒茶酸、Euscaphic acid和以硬脂酸為主的脂肪酸部分和以二十一烷酸為主的脂肪酸部分[2]。並含刺梨酸即2β,3α,7β,19α-四羥基烏蘇-12-烯-28-羧酸(Roxburic acid)[3]。又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4]。果含多種氨基酸[5]。又含二個三萜皁甙成分:Kajiichigoside F1和Rosamultin[6]。
參考文獻
[1]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424。
[2] 中草藥 1986;17(11):4。
[3] 藥學學報 1987;22(2):121。
[4] 植物雜誌 1987;(4):2。
[5] CA 1990;113:151073d。
[6] CA 1989;110:13217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