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葉草

藥材名稱:川烏頭

名稱出處:侯寧極《藥譜》

概況

異名:烏頭(《本經》),川烏(《金匱要略》)。

基源:為毛茛科烏頭屬栽培烏頭的主根(母根)。烏頭屬全世界約350種,分佈於北溫帶;中國約165種,常見於東北和西南,其中可供藥用的近50種。

原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又名草烏(野生品)、鵝兒花、鐵花(四川)。

歷史:烏頭合如鳥之喙者,名曰“鳥喙。”從古代已明確附子、草烏與烏頭之間的關係,如陶弘景曰:“烏頭與附子同根,附子八月採……烏頭四月採。”至宋楊天惠《彭明附子記》已知當時已有較大量栽培。至李時珍則敘述更詳:“初種為烏頭,象鳥之頭也,附烏頭而生者為附子,如子附母也。”,“出彭明者即附子之母,今謂之川烏頭,……”,“……此即野生於它處者,俗謂之草烏頭”。這種應用情況一直沿用至今,即:栽培作附子者來源是烏頭,其母根為川烏頭,其野生者為草烏。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塊根通常兩個連生,栽培品的側根(子根)通常肥大,倒卵圓形至倒卵形,直徑可達5cm。莖直立。葉互生,具柄;葉片卵圓形,革質,寬5~12cm或更寬,掌狀三裂幾達基部,兩側裂片再二裂,中央裂片菱狀楔形,上部再三淺裂,各裂片邊緣有粗齒或缺刻,上面暗綠色,背面灰綠色。總狀花序狹長,花序軸上被貼伏反曲的柔毛;花青紫色,盔瓣盔形,長1.5~1.8cm,寬約2cm,側瓣近圓形,外披短毛;蜜葉1對,緊貼盔瓣下,無毛,有長爪,距長1~2.5cm;雄蕊多數;心皮3~5離生。蓇葖長圓形,長約2cm,無毛。花期6~7月,果期7~8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彩圖7)

生境與分佈:栽培於平地肥沃沙質壤土中。主要栽培在四川江油、彰明一帶,現湖北、湖南、陝西、雲南等地均有栽培。

生藥

栽培:宜溫和溼潤氣候。適於深厚、疏鬆、肥沃而溼潤的腐殖質壤土栽培,忌連作、水澇。用塊根繁殖。四川產區在12月上、中旬挖收烏頭時,選擇小塊根作種栽,邊選邊栽。栽前用50%退菌特2.5kg加尿素0.5kg兌水250kg浸種3小時撈出後栽種,行株距各17~13cm,穴栽。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苗高13~17cm時進行修根,留下母根兩側塊根(附子),修後培土追肥。5月上旬第2次修根,削去莖基上新生的小塊根。栽後注意保持土壤溼潤,掌握適時澆水與排水。結合修根追施腐熟堆肥或廄肥、餅肥。為防止植株徒長,於苗高50cm時摘除頂尖,一般每株留葉6~8片,並隨時除去腋芽,以免徒耗養分。病害主要有白絹病,發病初期及時拔除病株,並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淋灌病穴與植株;葉斑病、霜黴病,可用1∶1∶100波爾多液噴射。蟲害蛀心蟲、銀紋夜蛾、黃頸芫菁等,用90%晶體敵百蟲600~800倍液噴殺;蚜蟲、葉蟬,用40%樂果乳油1000~2000倍液噴射。

採集:6月下旬(夏至)至7日初(小暑)間挖出全株,除去莖葉,將子根摘下,與母根分開,抖淨泥土,晒乾。藥材主產於四川江油、彰明、平武、綿陽和陝西城固、南鄭。

鑑別

性狀:以子根加工的川烏呈圓錐形,長2~5cm,直徑1.5~2.5cm,上部較粗,下部漸尖;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有微細的皺紋,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圍有錐形瘤狀突起的小支根,勻稱“釘角”,側邊留有自母根摘離的痕跡;質堅實,斷面灰色,粉質,橫切面可見多角形的形成層紋;氣微,味辛辣而麻舌。母根來源的川烏呈瘦長圓錐形,長3~7.5cm,直徑1.5~3cm,頂端常殘留粗大的短段殘莖;表面灰棕色,具粗縱皺紋,餘與子根相似。以個勻,肥滿,堅實、無空心者為佳。

顯微 母根橫切面:後生皮層為棕色木栓化細胞;皮層薄壁組織偶見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類長方形、方形或長橢圓形,胞腔較大;內皮層不甚明顯。韌皮部散有篩管群;內側偶見纖維束。形成層類多角形。其內外側偶有1至數個異型維管束。木質部導管多列,呈徑向或略呈“V”形排列。髓部明顯。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 粉末:灰黃色,氣微,味辛辣,麻舌。 ①澱粉粒極多,單粒球形、長圓形或腎形,直徑3~11μm,臍點少數呈點狀、短縫狀或人字狀,大粒層紋隱約可見;復粒由2~15分粒組成。 ②石細胞較少,近無色或淡黃綠色,呈類長方形、類方形、多角形或一邊斜尖,直徑49~117μm,長113~280μm,壁厚4~13μm,壁厚者層紋明顯,紋孔較稀疏。 ③後生皮層細胞棕色或深棕色,形大,完整者表面觀呈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直徑38~130μm,垂周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械暮嵯蟣諳覆ㄗ賜淝菹蟣誥呶瓶壯識閒矗械謀諏鱟叢齪褳蝗胗諳赴唬歡廈婀鄢世喑し叫危諫醞淝脅還嬖蠆ㄗ椿蛄鱟叢齪瘢揮械暮笊げ閬赴推げ閬赴叻票〉姆指簟 ④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9~70μm,導管分子末端較平截或短尖,穿孔位於端壁或側壁,有的導管分子粗短拐曲或縱橫連線,具緣紋孔較密而呈五或六角形,也有紋孔口延長成網狀具緣紋孔;網紋及螺紋導管可見。另可見殘存莖基中的纖維。(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7)

理化:①川烏的薄層色譜 取樣品粉末2g,加10%,碳酸鈉溼潤,加苯冷浸過夜,濾取苯液,用2%鹽酸提出生物鹼,加濃氨水鹼化,再用乙醚提取,取乙醚液點於鹼性氧化鋁板上,以乙醚、石油醚(10.1)為展開劑,展距16cm,用碘蒸氣薰,斑點呈棕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2-1)。 ②川烏與同屬植物根的薄層色譜 1)取樣品粉末2g,加適量濃氨水溼潤,放置1小時,加氯仿振搖,氯仿提取液用適量1mol/L硫酸溶液提取,提取液加氨水鹼化並加食鹽飽和,再加5ml氯仿提取,提取液點於氧化鋁板上,以氯仿-甲醇(98.6.1.4)為展開劑,展開後,用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2-1)。 2)取樣品粉末適量,按上述1)項下方法進行薄層色譜,以中烏頭鹼,烏頭鹼、次烏頭鹼為對照。(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2-2)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品有生川烏和制川烏。 ①生川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撈出,乾燥。 ②制川烏;取淨川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置鍋內,煮4~6小時或置蒸籠內蒸6~8小時,至大個及實心者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幹,切厚片,乾燥。此外,尚有甘草制,蜜制,醋制,黑豆制,豆腐制,甘草、白礬制,甘草、皁角制,甘草、銀花制,生薑、黑醋制,生薑、豆腐制,甘草、醋制,甘草、黑豆制,黑豆、白礬制,甘草、黑豆、生薑制,生薑、皁角、甘草制,黑豆、甘草、生薑、白礬制,生薑、甘草、皁角、麻黃、桂枝制。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生品專庫保管。

化學性質

含多種生物鹼,有烏頭鹼(Aconitine)、次烏頭鹼(Hypoaconitine)、中烏頭鹼(Mesaconitine)、塔拉胺(Talatisamine)、川烏鹼甲(Chuanwu base A,Isotalatizidine)、川烏鹼乙(Chuanwu base B,Karakoline)、尼奧靈(新烏頭鹼、Neoline)、宋果靈(Songorine)、附子靈(Fuziline,15α-Hydroxyneoline)、北烏鹼(Beiwutine)、單乙醯塔拉胺(Monoacetyltalatisamine)、烏頭生布鹼A、B(Senbu-sine A、B)[1]、去甲豬毛菜鹼(Salsolinol)[2]、異翠雀鹼(Isodelphinine)、苯甲醯中烏頭原鹼(Benzoylmesaconitine)、脂烏頭鹼(Lipoaconitine)、脂次烏頭鹼(Lipohypaconitine)、脂中烏頭鹼(Lipomesaconitine)、脂去氧烏頭鹼(Lipodeoxyaconitine)[4]、柯楠鹼(Coryneine)[5]、惰鹼(Ignavine)、禾布鹼(Hokbusine)A.B傑沙烏頭鹼(Jesaconitine)[6,7]。

此外還分到4種烏頭聚糖A,B,C,D(AconitanA,B,C,D)[8,9]。

參考文獻

[1] 藥學學報 1985;20:71 。


[2] 藥學學報 1982;17:792 。


[3] 中草藥 1982;13:481 。


[4] 藥學雜誌(日) 1984;104:848 。


[5] Planta Med 1979;35:150 。


[6] J Nat prod 1983;46:178 。


[7] CA 1984;101:60184b 。


[8] Planta Med 1985;(2):160 。


[9] Carbohydrate Res 1986;14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