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條魚鱉

藥材名稱:杜莖山

名稱出處:《圖經本草》

概況

異名:土恆山(《綱目》),踏天橋、水麻葉(《湖南藥物志》),山茄子(江西《草藥手冊》),白花茶(海南、雲南)。

基源:為紫金牛科杜莖山屬植物杜莖山的根,莖葉。

原植物:杜莖山Maesa japonica(Thunb.)Moritzi.ex Zoll.

歷史:杜莖山首載《圖經本草》,稱:“杜莖山,生宜州,……其苗高四、五尺,葉似苦蕒菜,秋有花,紫色,實如枸杞,大而白”。《植物名實圖考》能錄於蔓草卷之二十,其記載曰:“杜莖山宋圖經,外類,生宜州,葉似苦蕒,花紫色,實如枸杞、味苦、性寒,主溫瘴,寒熱、煩渴、頭痛心躁,搗葉,酒浸絞汁服。吐惡涎效。”以上描述即為本種。

形態:直立灌木,有時外傾或攀援,高1~3m,小枝具細條紋,疏生皮孔,無毛。葉柄長5~13mm,無毛,葉片革質,橢圓形至披針狀橢圓形,或倒卵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5~15cm,寬2~5cm,頂端漸尖,有時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近全緣或中部以上具疏細齒,兩面無毛,中脈、側脈在葉面明顯微隆起,側脈5~8對,直達葉緣。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單1或2~3個腋生,長1~2cm,僅基部有少數分枝;苞片卵形,長不及1mm;花梗長2~3mm,無毛,小苞片廣卵形,緊貼花萼基部,無毛;花萼長約2mm,萼片長約1mm,卵形,頂端鈍圓,具明顯的脈狀腺條紋;花冠白色,長鐘形,管長約4mm,具明顯的脈狀腺條紋,裂片卵形;雄蕊著生於花冠管中上部,內藏,花絲與花葯等長,花葯卵形,背部具腺點;柱頭分裂。肉質漿果,球形,直徑4~5mm,具脈狀腺條紋,宿存萼包果至頂端。花期1~3月,果期5~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213頁.圖4379)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2000m的山坡雜木林下或路邊灌叢中。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日本和越南北部也有。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

化學性質

附 果實中含1%杜莖山醌(Maesaquinone)和2.5%乙醯杜莖山醌(Acetylmaesaquinone)。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