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

藥材名稱:食鹽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鹽(《周禮》),大鹽(《本經》),海鹽(《陶弘景》)。

基源:食鹽為海水或鹽井、鹽池、鹽泉中的鹽水經煎、晒水份蒸發後而形成的結晶體。

歷史:食鹽最早記載於《別錄》,列為中品。李時珍謂:“黃帝之臣宿沙氏,初煮海水為鹽。本經大鹽,即今解池顆鹽也。別錄重出食鹽,今併為一。”表明從黃帝年代已知海水可作鹽了。

形態:食鹽屬於等軸晶系。晶體常呈立方體、八面體;集合體呈骰子形狀或粒狀,有的呈細粒狀或粉末狀。純淨者,無色透明,常因含雜質呈灰白色。玻璃光澤。在溼空氣中易吸水潮解。硬度2~2.5。質脆,易打碎,密度2.1~2.5g/cm3。易溶於水。氣微,味鹹。

產狀:由於成因不同而分為幾種型別。由海濱海水沉積的為海鹽;內陸湖泊沉積的為池鹽或湖鹽;溶解下滲成滷水的為井鹽。

產地 主產中國沿海各地。

生藥

鑑別

性狀:食鹽為結晶性立方體或股子形柱狀體或粒狀體。大小不一。白色或淡灰白色。有的為無色透明。質硬而脆,易打碎,斷面具玻璃樣光澤。氣微,味鹹。

理化:食鹽0.1g,溶於10ml水中,濾液: ①加硝酸使成酸性後,加硝酸銀試液,即生成白色凝乳狀沉澱;分離,沉澱加氨試液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澱復生成。 ②取鉑絲,用鹽酸溼潤後,蘸取濾液,在無色火焰中燃燒,火焰即顯鮮黃色。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食鹽主成分為氯化鈉(NaCl)。其中含Na 39.4%,Cl 60.6%.尚含有K、Mg、Ca、I等元素。由於來源、製法等不同,其含有物質常有差異。

參考文獻

青藏藥用礦物 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