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莖

藥材名稱:蕤仁

名稱出處:《雷公炮炙論》

概況

異名:蕤核(《本草經》),蕤子(《本草拾遺》),白櫻仁、棫仁、美仁子(《藥材資料彙編》)。

基源:為薔薇科扁核木屬植物蕤核及其變種齒葉扁核木的乾燥成熟果實。扁核木屬植物有5種,中國產4種。除本種外,扁核木Prinsepiautilis Royle也供藥用。

原植物:蕤核Prinsepia uniflora Batal.,又名扁核木(《中國樹木分類學》),單花扁核木(《經濟植物手冊》)。齒葉扁核木Prinsepia uniflora Batal.var.serrata Rehd.

歷史:陶弘景曰:“蕤核,今從北方來,雲出膨城間。形如烏豆,大圓而扁,有紋理,狀似胡核,今人皆合殼用為分兩,此乃應破取仁秤之,醫方惟以療眼。”《蜀本草》載:“《圖經》雲,蕤核樹生葉細似枸杞而狹長,花白,子附莖生,紫赤色,大如五味子,莖多細刺,六月熟。今出雍州。”

形態:蕤核為灌木,高1~2m;老枝紫褐色,小枝灰綠色或灰褐色,無毛或有極短柔毛,枝刺鑽形,長0.5~1cm,無毛。單葉互生或叢生,近無柄;葉片長圓披針形或狹長圓形,長2~5.5cm,寬6~8mm,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全緣,有時呈波狀或有不明顯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無毛。花單生或2~3朵,簇生於葉叢中;花梗3~5mm,無毛,花直徑8~10mm;萼筒陀螺狀,萼片5,三角卵形或半圓形,先端圓鈍,全緣,無毛;花瓣5,白色,有紫色脈紋,倒卵形,長5~6mm,先端齧蝕狀,基部寬楔形,有短爪;雄蕊10,花葯黃色,花絲扁而短,比花葯稍長;心皮1,無毛,子房上位,花柱側生,柱頭頭狀。核果球形,紅褐色或黑褐色,直徑8~12mm,無毛,有光澤,萼片宿存,反折;核左右壓扁、卵球形,長約7mm,有溝紋。花期4~5月,果期8~9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8卷.7頁.圖版1∶4~5)

齒葉扁核木與蕤核的區別在於葉片邊緣有明顯鋸齒,不育枝上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先端急尖或短漸尖;花枝上葉片長圓形,或窄橢圓形;花梗長5~15mm。(圖見《中國植物誌》.第38卷.7頁.圖版1∶3)

生境與分佈:蕤核生於海拔900~1100m的山坡陽處或山腳下。分佈於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甘肅和四川等省區。

齒葉扁核木生於海拔800~2000m的山坡、山谷及溝邊黃土丘陵地。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等省區。

生藥

採集:夏、秋季間,果實成熟時採摘,除去果肉,洗淨,晒乾,應用時搗碎。藥材主產于山西、陝西、甘肅。

鑑別

性狀:果核呈扁心臟形或扁卵形,兩側略不對稱,長7~10mm,寬7~8mm.厚4~5mm。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有深色的網狀溝紋,常有灰棕色果肉粘附。質堅硬,敲開果核(內果皮)後,可見種子為扁平的類圓形或心臟形,長5~6mm,寬約5mm,厚約2mm。種皮紅棕色,膜質,平滑而微有光澤,子葉白色肥厚,有油質。氣無,味微苦。

以淡棕色、顆粒飽滿肥厚、表面紋理清楚者為佳。

顯微 內果皮橫切面:由多層排列緊密的石細胞組成,石細胞多為長圓形、長條形、少數類圓形,直徑14~130μm,壁極厚,孔溝明顯,中部常有成環狀斷裂,偶有胞腔內含黃棕色物。

種皮橫切面:種皮外層為3~4列棕色細胞,有時可見有壁孔,其下為數列頹廢的薄壁細胞,種皮的內表皮為1列無色大型薄壁細胞,外胚乳頹廢,內胚乳1列含油滴。(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691頁.圖441)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種子含水分10.36%,灰分1.72%,蛋白質3.53%,脂肪7.57%,纖維素56.91%[1]。種仁含油脂36%[1]。果含山梨醇[2]。

附 鮮葉含氰酸、少量山柰酚[2]。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06。


[2]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