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小紫菀

藥材名稱:雙參

名稱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概況

異名:對對參、蘿蔔參、土敗醬(《昆明民間常用草藥》),都拉參(《四川中藥志》),一支蒿、土洋蔘(四川),肚拉(《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川續斷科雙參屬植物雙參的根。雙參屬全世界約2種,中國均有。

原植物:雙參Triplostegia glandulifera Wall.ex DC.(Triplostegia grandiflora Gagn.),又名西南囊苞花(《中藥大辭典》)。

形態:多年生宿根性纖細草本,高15~30cm。主根粗壯,肉質,兩個並生,圓錐形或近紡錘形。莖直立,不分枝,略呈四稜形,有溝。基生葉成假蓮座狀,3~6對葉生縮短節上,或鬆散排列在莖下部,葉片倒卵狀披針形,2~4回不規則羽狀深裂或琴裂,中央裂片大而圓,兩側裂片疏離而漸小,裂片邊緣圓齒狀淺裂,齒端微凸成腺體,基部下延成1~3cm長的柄;莖上部葉漸小,淺裂,無柄。聚傘圓錐花序呈疏鬆窄長圓形,分枝處有條狀苞片1對;花梗短,果時長達1mm、小總苞4裂,裂片披針形,外面密被紫色腺毛、花萼小,筒壺狀,具8條肋稜;花冠白色或粉紅色,5裂,近輻射對稱;雄蕊4,稍外伸,花葯內向;子房包於囊狀小總苞內,外被腺毛,花果期7~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73卷.第1分冊.49頁.圖版16: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500~4000m的林下、溪邊、山坡草地、草甸和林緣路旁。分佈於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臺灣、湖北西部、四川、雲南、西藏。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和馬來西亞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挖,除去地上泥沙,晒乾。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蛀。

藥性

性味:甘、苦,平。 ①《雲南中草藥》:“苦、微甘,平。” ②《雲南中草藥選》:“甘、微苦,溫。”

功效:益腎補氣,活血調經。

主治: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月經不調,閉經,崩漏,帶下。 ①《雲南中草藥》:“調經活血,益腎。治閉經,月經不調,腎虛腰痛,遺精,陽痿,不孕症。” ②《雲南中草藥選》:“補血,活血,補氣。治久病體虛,慢性肝炎,月經不調,倒經,不孕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燉肉服。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跌打勞傷:鮮雙參根3~7個,嚼爛用酒送服。”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外傷出血:幹雙參根,研末撒傷口。” ③《全國中草藥彙編》:“解烏頭中毒:雙參根15~30g,水煎服。”

食療:①《雲南中草藥》:“治肝炎:雙參30g,蒸豬肝服。”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貧血,咳嗽,風溼關節痛:鮮雙參根30g,燉羊肉或豬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