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果甘草

藥材名稱:寶蓋草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蓮臺夏枯、毛葉夏枯、燈籠草(《滇南本草》),接骨草(雲南、西藏),贊木噶(藏語),小銅錢七(廣西)。

基源:為脣形科野芝麻屬植物寶蓋草的全草。

原植物:寶蓋草Lamium amplexicaule L.[Pollichia amplexiculis Willd.:Galeobdolon amplexicaule Mo-ench.;Lamiopsis amplexicaulis(L.)Opiz],又名連錢草(廣西),益母草(河北),珍珠連(江西)。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載:“寶蓋草,生江西南昌陰溼地,一名珍珠蓮,春初即生。方莖色紫,葉如婆婆納葉微大,對生抱莖,圓齒深紋,逐層生長,就葉中團團開小粉紫花”,與所附之圖均應為本種。

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高10~30cm,基部多分枝,常為深藍色,中空。莖下部葉具長柄,與葉柄等長,上部葉無柄,葉片圓形或腎形,長1~2cm,寬0.7~1.5cm,先端圓,基部截形或截狀闊楔形,半抱莖,邊緣具深圓齒,兩面疏生小糙伏毛。輪傘花序6~10花,其中常有閉花受精的花;花萼管狀鐘形,長4~5mm,寬1.7~2mm,外被直伸長柔毛,內面除萼上被白色直伸長柔毛外,其餘無毛,萼齒5,披針狀錐形,具緣毛;花冠紫紅或粉紅色,長1.7cm,冠筒細長,筒口寬約3mm,冠簷2脣形,上脣長圓形,下脣稍長,3裂,中裂片倒心形;雄蕊花葯被長硬毛;花盤杯狀,具圓齒。小堅果倒卵圓形,具3稜,頂端截狀,基部收縮,長約2mm,寬約1mm,淡灰黃色,表面有白色大疣狀突起。花期3~5月,果期7~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5卷.第2分冊.487頁.圖版95)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可高達4000m路旁、林緣、沼澤草地及宅旁等地。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河南、陝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歐洲、亞洲均有廣泛分佈。

藥性

性味:辛、苦,溫。 ①《滇南本草》:“苦,溫。” ②《滇南本草圖說》:“溫,辛。”

功效:祛風,通絡,消腫,止痛。

主治: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跌打損傷,瘰癧。 ①《滇南本草》:“治筋骨痰火疼痛,手足麻木不仁。祛周身遊走之風,散瘰癧手足痰核。治跌打損傷,接骨。止腦漏鼻淵。包痰火紅腫疼痛。” ②《植物名實圖考》:“養筋,活血,止遍身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散劑。外用:搗敷。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接骨草散(《太平聖惠方》)治從高墜損,骨折筋傷:接骨草60g,紫葛根30g(銼),石斛30g(去根銼),巴戟30g,丁香30g,續斷30g,阿魏30g(面裹,煨面熟為度)。上藥,搗粗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6g。 ②《滇南本草》:“治跌打損傷,足傷紅腫,不能履地:接骨草、苧麻根、大薊。用雞蛋清、蜂蜜,共搗爛敷患處,一宿一換。若日久疼痛,加蔥、姜再包。” ③《滇南本草》:“治痰火,手足紅腫疼痛:接骨草15g,雞腳刺根6g,土黃連6g。共搗爛,點燒酒包患處3次。腫消痛止後加蒼耳、白芷、川芎,去黃連、雞腳刺根,點水酒煎服3次。” ④《滇南本草》:“治口歪,半身不遂:接骨草、防風、鉤藤、膽星。水煎,點水酒、燒酒各半服。”

單方應用:①《福建藥物志》:“治瘰癧,跌打損傷:寶蓋草搗爛敷患處。”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黃水皰,跌打傷痛:寶蓋草搗爛敷或研粉撒患處。” ③《滇南本草》:“治女子兩腿生核,形如桃李,紅腫結硬:接骨草6g,水煎,點水酒服;又發,加威靈仙、防風、虎掌草,3服。”

食療:蘇醫《中草藥手冊》:“治淋巴結結核:寶蓋草嫩苗30g,雞蛋2只,同炒食。或寶蓋草60~90g,雞蛋2~3只,同煮,蛋熟後去殼。繼續煮半小時,食蛋飲湯。”

參考文章

寶蓋草的形態特徵觀賞園藝寶蓋草的品種分類觀賞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