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葉木姜子

藥材名稱:銅錘草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大酸味草(《廣州植物誌》),大老鴉酸、地麥子(《貴州民間藥物》),紫酢漿草(《四川中藥志》),大咸酸甜草、水酸芝(《福建中草藥》)。

基源:為酢漿草科酢漿草屬植物紅花酢漿草的全株或根。

原植物:紅花酢漿草Oxalis corymbosa DC.

形態:多年生常綠草本,直立,無莖,高可達35cm。地下部分有白色的小鱗莖,鱗莖徑2~2.5cm,鱗片膜質,褐色,背面有3條縱稜,被毛。葉基出,為掌狀複葉,由3小葉組成,葉具長柄,葉柄長15~24cm,纖弱,被長柔毛;小葉闊倒卵形,長達3.5cm,寬1.5~3.5cm,先端凹缺,全緣,被毛,兩面均有棕紅色瘤狀小腺點。傘房花序基出,與葉等長或稍長,有花5~10朵;萼片5,綠色,尖端有紅色小腺體1對;花瓣5,淡紫紅色;雄蕊10,5長5短,花絲下部合生成筒,上部有毛;子房長橢圓形,5室,花柱5,分離。蒴果短條形,角果狀,長1.7~2cm,有毛,熟時開裂。種子細小,橢圓形,棕褐色。花果期4~10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下冊.2164頁.4469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疏林路邊、草地或荒坡,也有栽培於庭園中作地被和觀賞用,各地有栽培。

生藥

採集:6、7月間採收,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化學性質

含草酸。

參考文獻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