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昇麻

藥材名稱:蝸牛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僕累(《山海經》),小牛螺、黃犢(《三蒼》),蚹蠃、蹄蝓(《爾雅》),蝸蠃、蜾蠃(《說文》),蠡蠃(《廣雅》),陵螺(崔豹《古今注》),山蝸、瓜牛(陶弘景),蠡牛(《藥性論》),負殼蜒蚰(《日華子本草》),海羊(《仙傳外科集驗方》),蜒蚰蠃、土牛兒(《綱目》),負殼蛞蝓(《東醫寶鑑》),天螺(《陸川本草》),圓螺蟲(《生草藥手冊》),天螺螄(《四川中藥志》),無靨螺、肌母螺(《泉州本草》)。

基源:蝸牛科蝸牛屬動物蝸牛,巴蝸牛屬動物同型巴蝸牛,華蝸牛屬動物華蝸牛的全體。

原動物:蝸牛Eulota peliomphala Pfr.同型巴蝸牛Bradybaena similaris(Ferussae)華蝸牛Cathaica fasciola(Draparnaud)

歷史:蝸牛首載於《別錄》。陶弘景曰:“蝸牛生山中及人家。頭形如蛞蝓,但揹負殼耳。”《蜀本草》:“蝸牛生池澤草樹間。形似小螺,白色。頭有四黑角,行則頭出,驚則首尾俱縮入殼中。”綜上,按其形態、習性,與當今之蝸牛相吻。

形態:蝸牛雌雄同體。螺形貝殼,通常淺黃色,上有1~3條暗褐色色帶,質薄脆,無厴。體柔軟,頭,足可伸出殼外。頭前端有觸角2對,後方的1對長大,頂端各具1眼。頭端腹側有口,左右兩緣成2對舌狀脣,內有黃色的顎片。右側大觸角基部有生殖孔的開口。螺口右側有一呼吸孔。足扁平,成長舌狀;蹠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全體除蹠面外,外表都有多角形的皺紋;各部感覺均極靈敏,遇刺激即全部縮入殼內。(圖見《中藥大辭典》.2477頁)

生境與分佈:蝸牛多見於田野及陰溼處。

同型巴蝸牛貝殼中等大小,殼質較厚而堅固,全體扁球形。有5~6個螺層,體螺層膨大,其高度約為全部殼高的3/4;殼面光滑,呈黃褐色、紅褐色或淡灰色。在體螺層周緣和縫合線上,常有2條褐色色帶。(圖見《中國動物藥》.36頁.圖40) 同型巴蝸牛生活於灌木叢、低矮草叢、農田及住宅附近陰暗潮溼地區。分佈於內蒙、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及四川等省。

華蝸牛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有5~5

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圖見《中國動物藥》,37頁.圖41) 生活於陰暗潮溼的公園及古廟的牆壁、草叢、潮溼的短叢樹幹,有時也常見於山坡草叢中。分佈於甘肅、陝西、河北、河南、山東、湖南及四川等省。

生藥

採集:夏季捕捉,捕得後用沸水燙死,晒乾。

鑑別:乾燥的蝸牛全體縮入螺殼內。螺殼直徑約1cm左右,外表麵灰褐色,有光澤,具1~3條暗褐色色帶,質脆易碎。破碎後,內部為乳白色肉質。以完整不破碎、乾淨無泥者為佳。

加工炮製:洗淨,晒乾,或置坩鍋內煅透用。

藥性

性味:鹹,寒。 ①《別錄》:“味鹹,寒。” ②《藥性論》:“有小毒。”

歸經:①《玉楸藥解》:“入足太陽膀胱、足厥陰肝經。” ②《本草求真》:“入大腸、胃。”

功效:清熱,消腫,解毒。

主治:風熱驚癇,消渴,喉痺,痄腮,瘰癧,癰腫,痔瘡,脫肛,蜈蚣咬傷。 ①《別錄》:“主賊風僻踠跌,大腸脫肛,筋急及驚癇。” ②《藥性論》:“生研取服,止消渴。” ③《本草品彙精要》:“祛風熱,消瘡腫。” ④《綱目》:“治小兒臍風撮口,利小便,消喉痺,止鼻衄,通耳聾,治諸腫毒痔漏,制蜈蚣蠍蠆毒。” ⑤《本草新編》:“善殺蟲,以活者投麻油中,自化為油,塗蟲瘡。” ⑥《玉楸藥解》:“利水洩火,消腫敗毒,去溼清熱。” ⑦《醫林纂要》:“治血風瘡及楊梅瘡。” ⑧《黑龍江中藥》:“通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或搗汁、焙乾研末。外用:搗敷或焙乾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不宜久服。 ①《綱目》:“畏鹽。” ②《本草經疏》:“非真有風熱者不宜用,小兒薄弱多洩者不宜用。”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蝸牛膏(《濟生方》)治痔瘡:蝸牛1枚,麝香1g。用小砂合子,盛蝸牛,以麝香糝之,次早取汁,塗痔處。 ②蝸牛散(《三因方》)治瘰癧,潰與未潰,皆可貼:蝸牛不拘多少,以竹索串,瓦上晒乾,燒存性,為末,入輕粉少許,豬骨髓調,用紙花量病大小貼之。 ③萬壽方(《博濟方》)治小兒疳瘦;腹大頸小,頭髮稀疏,大便或祕或瀉:蝸牛、蚯蚓各15g,蛇蛻0.3g,幹蝦蟆3個,使君子5個,沒食子5個,麝香0.3g。將前4味入罐內封口,炭火煅紅,同後3味研細,丸如綠豆大。每服5丸,米湯下。1日2次。 ④蝸牛丸(《太平聖惠方》)治小兒幹疳,面青目澀,腦熱鼻瘡,眼生翳膜,毛髮焦黃,肌膚羸瘦:蝸牛(燒灰)、谷精草、夜明沙各0.9g,幹蟾30g,瓜蒂末15g,雄黃、麝香各0.3g。研末,蒸餅和丸,如綠豆大。每服3丸,粥湯下,日3服。 ⑤《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癰腫疔毒:鮮蝸牛30g,馬齒莧30g,陳石灰30g。共搗爛,敷患處。” ⑥《動物藥驗方整合》:“治高熱驚風:鮮蝸牛10個,蜈蚣1條,全蠍3.5g,牛膽汁5g。水煎服(小兒酌減,孕婦忌用)。” ⑦《動物藥驗方整合》:“治白喉:鮮蝸牛1只,炕幹,烏梅2只(去核),冰片1.5g,放在飯內蒸爛,做成2個藥丸,每天吞服1丸。忌吃辛辣食物。” ⑧《廣西動物藥》:“治癲癇:鮮蝸牛10個,蜈蚣1條,全蠍3.5g,硃砂2.5g,鉤藤15g,牛膽汁5g,水煎服。孕婦忌服。” ⑨《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治蛇咬傷:蝸牛1個,冰片5g,雄黃15g,火酒120g,搗敷患處,連換數次。” ⑩《動物藥驗方整合》:“治痔瘡:鮮蝸牛10個,黃連5g,水莧菜25g。共搗爛,調酒、醋外敷或塗患處。” ⑾《動物藥驗方整合》:“治骨折:蝸牛(焙黃)、螃蟹(焙黃)、川牛膝各30g,共研為細末,每次開水沖服25g。” ⑿蝸冰膏(河南中醫 1995;(2))治甲溝炎:蝸牛10只,冰片5g。將蝸牛洗淨搗成糊狀,加入冰片調勻,患部消毒後將藥塗敷患處,用紗布包裹,隔日換藥1次,3~5次即可痊癒。

單方應用:①《聖惠方》:“治小兒胎熱撮口:蝸牛子10枚(去殼細研如泥),蒔蘿末0.15g。上藥,同研令勻,用奶汁和塗於口畔。” ②《海上集驗方》:“治消渴引飲不止:蝸牛14枚,形圓而大者。以水30ml,密器浸一宿,取水飲之。” ③《簡易方論》:“治小便不通:蝸牛搗貼臍下,以手摩之。加麝香少許更妙。” ④《世醫得效方》:“治瘰癧未潰:連殼蝸牛7個,丁香7粒。同燒研,紙花貼之。” ⑤《姚僧坦集驗方》:“治發背:蝸牛100個,活者。以一升淨瓶入蝸牛,用新汲水200ml,浸瓶中,封系,自晚至明,取出蝸牛放之,其水如涎。將真蛤粉不以多少,旋調敷,以雞翎掃之瘡上,日可十餘度。” ⑥《綱目》:“治耳腮痄腫及喉下諸腫:蝸牛同面研敷之。” ⑦《聖惠方》:“治蜈蚣咬:蝸牛挎取汁,滴入咬處。” ⑧《吉林中草藥》:“治小便不通:蝸牛15g。水煎,日服3次。” ⑨《吉林中草藥》:“治疔毒:蝸牛適量,搗碎,敷患處。” ⑩江西《草藥手冊》:“治爛腳:蝸牛1個。放冰片少許於殼內後,用此蝸牛水搽。” ⑾《吉林中草藥》:“治脫肛:蝸牛30g,訶子15g。焙乾,研細末,用豬油調勻,敷患處。” ⑿《動物藥驗方整合》:“治流行性腮腺炎:蝸牛、麵粉各適量,搗成糊狀,外敷患處,每天1~2次。” ⒀《動物藥驗方整合》:“治糖尿病:蝸牛、黑霜各1.5g,置新瓦上煅黑研末,每日3~4次,開水送下。” ⒁《陝西中醫驗方選編》:“治熱淋:蝸牛3個,焙乾,研為細末,黃酒沖服。” ⒂遼寧中醫雜誌 1978;(2):“治療蜂、蠍螫傷及毒蟲咬傷:區域性被蜂、蠍螫傷或毒蟲咬傷後,立即擠出毒汁,取活蝸牛2~3個搗爛,敷於患處。”

醫藥家論述

李時珍《綱目》:“蝸牛所主諸病,大抵取其解熱消毒之功耳。”

參考文章

蝸牛為什麼會留下閃亮的足跡?動物大豆地蝸牛多怎麼辦?經濟作物玉米田蝸牛及粘蟲的發生與防治糧食作物棉田注意防治蝸牛經濟作物玉米田蝸牛的防治措施糧食作物玉米地出現啃根的肉蟲和蝸牛咋辦糧食作物注意防治玉米田蝸牛糧食作物廣大農戶快動手,莫讓蝸牛“牛”起來水產/漁業李時珍認為蝸牛有何功用?中醫玉米蝸牛的防治方法糧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