鵜鶘嘴

藥材名稱:關白附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白附子(遼、吉通稱)。

基源:為毛茛科烏頭屬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

原植物:黃花烏頭Aconitumcoreanum(Lévl)Rap.(Aconitum.koreanum Rayrn.);Aconitum.komarovii Steinb.;又名山刺叭花(東北)。

歷史:本品以白附子名始載於《名醫別錄》,列為下品。《唐本草》載:“此物本出高麗……形似天雄,本經出蜀群今不復有。”李珣引文曰:“……生東海,又新羅國,苗與附子相似。”《綱目》草部毒草類敘述:“根正如草烏頭之小者,長寸許,幹者皺紋有節。”所描述者即指本品。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塊根通常倒卵形或紡錘形,常兩個連生。莖直立,通常單一。葉互生。具柄;葉片近五角形,長4~8cm,寬3~9cm,掌狀3全裂達基部,全裂片再一至二回羽狀深裂成線形狀或線狀披針形的小裂片,小裂片寬1~3mm,上面無毛或稍被毛,背面主脈隆起,無毛。總狀花序單一或分枝,花序軸及小花梗密被貼伏的短柔毛;小花梗長0.6~3cm,中部具2枚鑽狀線形的苞片;花左右對稱;花萼淡黃色,常帶淡紫色的網脈,外密被淡黃色短柔毛,盔瓣舟形,先端突出呈喙狀,喙部以上向內凹陷,側瓣寬倒卵圓形,底瓣窄橢圓形,密葉2,爪部長1.5~2cm,脣部具2條明顯的脈;雄蕊多數;心皮3,子房被緊貼的白色短毛。蓇葖3,直立,長約1cm,被毛。花期8~9月,果期9~10月。(圖見《中藥志》.第1冊.第2版.150頁.圖11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900m間山地草坡或疏林中。分佈於黑龍江東部、吉林、遼寧、河北北部。朝鮮、原蘇聯遠東地區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8~9月挖取塊垠,除去莖葉、根鬚、洗淨,晒乾。藥材主產於遼寧、吉林。

鑑別

性狀:子根長卵形,卵形或長圓錐形,長1.5~5cm,直徑7~20mm,表面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皺紋和側根痕,有的有瘤狀突起的側根、質較硬,不易折斷,斷面類白色,較平坦,富粉性。母根長圓錐形,長2~5cm,直徑5~20mm,頂端有莖基,表面棕褐色或黃棕色,具縱皺及溝紋,並有多數橫長突起的根痕散在或橫列近似節狀。體輕,質鬆,斷面有裂隙,粉性小,以水溼潤後,二者斷面均可見多數暗色點,成環狀排列或散在。氣微,味辛辣而麻舌。以個大,皮細、飽滿充實、粉性大的子根為佳。

顯微 根橫切面:皮層為6~8列切向延長的薄壁細胞;內皮層明顯。中柱散有篩管群;並有數個致10數個複合的外韌維管束,呈環狀排列;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母根多裂隙;薄壁組織中散有石細胞,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瘛Ⅻ/p>

加工炮製:常用的炮製品有白附子和制白附子。 ①白附子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切厚片。 ②制白附子 取淨白附子,大小分檔,浸泡,每日換水2~3次。數日後如起粘沫,換水後加白礬(每白附子100kg,用白礬2kg),泡1天后再換水,至口嘗微有麻舌感為度,取出。將生薑片,白礬粉置鍋內加適量水,煮沸後,倒入白附子共煮至內無干心,撈出,除去生薑片,晾至6~7成幹,切厚片,乾燥。每白附子100kg,用生薑、白礬各12.5kg。此外,尚有姜礬甘草制,姜礬甘草皁角制,生薑石灰制,白礬甘草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生物鹼類成分有:次烏頭鹼(Hypoconitine),含量約為0.011%,異構異葉烏頭鹼(Atisine)、關附甲素(1)、乙素、丙素、丁素、戊素、己素、庚素、辛素、壬素(Guan-fu baseA,B,C,D,E,F,G,H,I,)關附Z素(Guanfu base Z),[1~9],其中關附y素(Guan-fu base y,Acorine,即關附壬素),關附甲素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10]。

(1)

參考文獻

[1] 中國中藥雜誌 1990;15(2):106。


[2] CA 1987;107:L70430h。


[3] 藥學學報 1966;13(3):186。


[4] 中草藥 1981;12(3):1。


[5] CA 1987;107:130859a。


[6] 中草藥 1988;19(3):111。


[7] 南京藥學院學報 198516(3):58。


[8] CA 1987;107:194957p。


[9] 中國藥科大學學報 1988;19(3):238;22(2):104~5。


[10] 中國藥理學報 1983;4(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