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

藥材名稱:芒萁骨

名稱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概況

異名:魯萁(《陸川本草》),狼萁(《浙江藥用植物志》),穿路萁(《湖南藥物志》)。

基源:為裡白科芒萁屬植物芒萁的幼葉、葉柄及髓心。芒萁屬約10種,中國約6種。

原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Polypodium dichotomum Thunb.),又名蠶窩草(《峨眉藥用植物》),狼萁蕨(廣西),鐵芒萁(貴州)。

形態:植株直立或蔓生,高40~100cm。根狀莖細長而橫走,被棕色毛。葉紙質,疏生,下面灰白色或灰藍色;葉柄長20~50cm,葉軸一~二回或多回分叉,各分叉的腋間有1個密被絨毛的休眠芽,並有1對葉狀苞片,基部兩側有1對篦齒狀的托葉;末回羽片披針形,篦齒狀羽裂幾達羽軸,全緣;側脈每組有小脈3~4條。孢子囊群在主脈兩側各排1行。(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130頁.圖259)

生境與分佈:生於強酸性的紅壤丘陵荒坡或馬尾松林下。分佈於華東、中南及西南。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除去雜質及泥沙,晒乾或鮮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全草含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豆甾醇-β-D-葡萄糖甙、槲皮甙、莽草酸(Shikimic acid)[1]、原兒茶酸、β-蘆丁基氧化苯乙烯(β-Rutinosyl-oxystyrene)和1-(1-羥乙基-4,β-蘆丁基氧化苯(1-(1-Hydroxyethyl)-4,β-rutinosyloxy bezene)。莽草酸含量為乾燥3%[2]。

參考文獻

[1] CA 1982;97:107033t。


[2] CA 1983;99:85149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