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藿香
藥材名稱:大薊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虎薊(《本草經集註》),刺薊(《日華子本草》),雞項草(《本草圖經》),雞腳刺(《滇南本草》),野紅花(《綱目》),惡雞婆(《草木便方》),大牛喳口、山蘿蔔(《貴州民間方藥集》),豬姆刺、六月霜、蟻姆刺(《福建民間草藥》),牛口刺(《浙江中藥手冊》),驢扎嘴、馬刺刺(《山西中藥志》),馬刺草(《中藥材手冊》),土紅花(《四川中藥志》)。
基源:為菊科薊屬植物薊的全草或根。薊屬全世界250~300種,中國有50餘種。
原植物:薊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DC.,又名山蘿蔔(山東),大薊(《中國高等植物圖鑑》),地蘿蔔(廣西)
歷史:大小薊始載於《別錄》,列為中品,至《植物名實圖考》才分列大薊和小薊,考歷代本草記載大薊,原植物並非一種。《綱目》大薊圖及《植物名實圖考》大薊圖(五)與薊相似,而《救荒本草》的大薊圖與飛廉(ndrduus crispus L.)相似以至目前民間商品藥材,在黑龍江、河北、內蒙古等地尚有以刺兒菜作大薊用;雲南以同屬植物青刺薊(Cirsium chlorolepis Petrak)的根作大薊用;陝西、甘肅、青海等地以飛廉全草作大薊用;山東還以蝟菊[Takaikatzuchia lomonossowii(Trautv.)Kitag.et Kitam.]全草作大薊用。《中國藥典》1977、1985、1990年版收載大薊,原植物均為薊。
形態:多年生草本,具紡錘狀宿根。莖直立,高50~100cm,有分枝,被灰黃色膜質長毛。基生葉有柄,葉片長圓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長15~30cm,寬5~8cm;中部葉無柄,基部抱莖,葉片羽狀深裂,邊緣具刺,表面綠色,被疏膜質長毛,背面脈上有長毛;上部葉漸小。頭狀花序單生,總苞下常有退化的葉1~2枚;總苞長1.5~2cm,寬2.5~4cm,有蛛絲狀毛,總苞片多層,線狀披針形,外層較小,頂端有短刺,最內層的較長,無刺;花紫紅色,長1.5~2cm。瘦果長橢圓形,稍扁,長約4mm,冠毛羽毛狀,暗灰色,比花冠稍短。花果期4~11月。(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2頁.圖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400~2100m的山坡、林中、林緣、灌叢、草地、荒地、田間、路旁或溪邊。分佈於中國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日本,朝鮮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在溫暖溼潤氣候的地區和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而溼潤的壤土上生長。用種子繁殖,秋播或春播,按行、株距各33cm開穴,深2~3cm,直播。播時,需將種子拌入草木灰或細土後點播,每畝用種量500g。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逐次間苗,每穴留苗1~2株,並用人畜糞水追施1次,越冬前宜用堆肥或草木灰穴施。
採集:全草於夏、秋季花盛開時採割,除去老莖,晒乾,以秋季採者為佳;根於8~10月採挖,除去泥土、殘莖,洗淨晒乾。藥材中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鑑別
性狀:地上部分長約1m。莖圓柱形,上部分枝,直徑0.5~1.5mm,表面褐色或綠褐色,有數條縱稜,密生灰白色毛;質鬆脆,斷面黃白色,髓部白色,疏鬆或中空。葉皺縮,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倒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邊緣具黃白色不等長的針刺,上表麵灰綠色或黃棕色,下表面色較淺,兩面均具灰白色絲狀毛。頭狀花序頂生,圓球形或橢圓形,總苞桔黃色,苞片披針形,4~6層,表面微帶紫黑色,管狀花多脫落,冠毛羽狀,黃白色。氣微,味淡。以色綠、葉多、無雜質者為佳。
根長紡錘形,稍彎曲,長5~15cm,直徑2~10mm。表面暗褐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質硬脆,易折斷,斷面較粗糙,皮部薄,棕褐色,有細小裂隙,木部類白色。氣特異,味微苦澀。以粗壯、無須根、蘆頭者為佳。
顯微 葉的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多角形;下表皮細胞類長方形,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或不等式,副衛細胞3~5個。非腺毛4~18細胞,頂端細胞細長而扭曲,直徑約7μm,壁具交錯的角質紋理。 粉末:棕綠色,氣微,味淡。 ①多細胞非腺毛極長,完整者4~30餘細胞,頂端1~2或數個細胞甚細長,皺縮扭曲,粗細懸殊,直徑17~182μm壁厚3~14μm,有的細胞含黃棕色物。 ②單細胞非腺毛(冠毛)長短不一,先端尖或稍鈍圓,直徑約至17μm。 ③葉片碎片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呈類多角形,垂周壁稍增厚或略呈連珠狀;下表皮細胞壁波狀彎曲,上下表皮都有微細的角質紋理;並有氣孔及毛茸;氣孔長圓形,直徑28~36μm,副衛細胞3~5個,不定式或不等式;表皮及葉肉細胞中含有草酸鈣結晶。 ④草酸鈣結晶黃綠色,呈針簇狀或扇形,直徑3~18μm。 ⑤苞片下表皮 表面觀,細胞呈條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有斜紋孔,其間雜湊黃色厚壁細胞(短硬毛),表面觀呈類卵圓形,直徑28~35μm,長40~18μm,壁厚8~15μm微木化或木化,層紋明顯,胞腔小,有的含棕黃色物。 ⑥苞片上表皮細胞細長,直徑8~15μm,壁厚2~3μm,有的含棕黃色物。 ⑦內果皮石細胞成片或單個散在,呈菱形、類長方形或不規則形,稍偏彎,大多一端較寬平,另端斜尖,直徑14~58μm,長38~144μm,壁厚3~14μm,少數可見孔溝,有的含細小方晶。另可見果皮薄壁細胞、外果皮表皮細胞、纖維等。(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342)
理化:取樣品根粉末2g,加濃氨水8~10滴溼潤後,加氯仿5ml冷浸過液,再於50℃水浴上溼浸4~6小時,濾過,濾液蒸乾,加氯仿0.2ml溶解,點於矽膠G-0.5%CMC板上,單向展開2次,第1次以氯仿-甲醇(10:0.8)為展開劑,氨蒸氣飽和下展開,展距10cm,取出涼幹,放置約10分鐘,第2次以氯仿-甲醇(3:1)為展開劑,展距5cm,噴以改良碘化鉍鉀試液,生物鹼顯橘紅色斑點。(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491)
加工炮製:①切制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搶水洗淨,潤透。切段(全草)或切薄片(根部),乾燥。 ②大薊炭 取大薊段或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噴灑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晾乾涼透。
此外,尚有炒制、醋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含揮發油,成分有單紫杉烯(Aplotaxene)、二氫單紫杉烯、四氫單紫杉烯、六氫單紫杉烯[1]、乙酸蒲公英甾醇酯、α、β-香樹脂醇乙酸酯、豆甾醇,β-谷甾醇[2]。
新鮮葉含柳穿魚甙(Pectolinarin)[3]。
參考文獻
[1] Phytochemistry 1983;22(4):1030 。
[2] 醫學中央雜誌(日) 1967;227:140,144 。
[3] 藥學雜誌(日) 1959;79(10):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