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日紅

藥材名稱:安息香

名稱出處:《唐本草》

概況

基源:為安息香科安息香屬植物安息香樹或越南安息香樹的樹脂。安息香屬全世界約80種;中國約30種,約10種入藥。

原植物:安息香Siyrax benzoin Dryander或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 ex Hartw

歷史:安息香始載於《唐本草》,據蘇恭謂:“安息香出西戎,狀如松脂,黃黑色。為塊,新者亦柔韌。”李時珍謂:“此香辟惡,安息諸邪,故名”

形態:喬木,高10~20m,樹皮棕綠色,嫩枝被棕色星狀毛。葉互生,長卵形,長達11cm,寬達4.5cm,葉緣具不規則齒牙,上面稍有光澤,下面密被白色短星狀毛;葉柄長約1cm。總狀或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被氈毛;苞片小,早落;花萼短鐘形,5淺齒;花冠5深裂,裂片披針形,長約為萼筒的3倍;花萼及花瓣外面被銀白色絲狀毛,內面棕紅色;雄蕊8~10,花葯線形,2室;子房上位,卵形,密被白色茸毛,下部2~3室,上部單室,花柱細長,棕紅色。果實扁球形,長約2cm,灰棕色。種子堅果狀,紅棕色,具6淺色縱紋。(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955頁.1916條圖)

生境與分佈:分佈於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爪哇。中國廣西、雲南東南部亦有發現。

越南安息香與安息香不同之處為葉上面被稀星狀毛,下面被粉綠色星狀毛,脈上有黃色毛。花多枚組成頂生及腋生的窄圓錐花序,花盛開時長15~18cm,被黃色星狀毛;花較小,花柄亦較短,長僅2.5mm;花萼鐘形,頂部具5~6闊齒,花冠裂片卵狀披針形;雄蕊10,粗而被密毛;子房被長毛。蒴果卵形,被灰白色星狀毛,頂端有細小的喙,莖部有宿存花萼,成熟時三裂。在中國廣西、雲南有栽培。越南、寮國及泰國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安息香樹適宜於溫暖溼潤、陽光充足的環境,不耐嚴寒,忌水澇。宜於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疏鬆,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質壤土栽種。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一般在秋末冬初,採收高產樹的成熟果實,取出種子,隨採隨播;或有溼砂貯藏至次年春季播種。播前用0.1%高錳酸鉀溶液浸種2小時,取出洗淨晾乾後播種;或用溼砂露天催芽處理後播種。按行株距20×10cm開淺溝點播,每畝用種量5kg。播後用肥土覆蓋,蓋草、澆水。出苗時將蓋草撥於行間,注意清除雜草,結合鬆土追施氮肥,越冬前需用堆肥覆蓋保墒。苗高50~100cm時出圃移栽,於春季定植,按行株距各4m穴栽,穴深45cm左右。幼林期注意中耕除草與肥、水管理,連續撫育2~3年,直至鬱閉成林。以後,每年結合中耕除草進行廄肥、堆肥或餅肥的追施。主要蟲害有木蠹蟲,可用90%的敵百蟲稀釋1000倍液灌蟲孔,再封泥塞洞,毒殺幼蟲。

採集:夏、秋季選擇生長5~10年的樹木,在距地面40cm處,用利刀在樹幹四周割三角形傷口多處,經1周後,傷口處開始流出黃色液汁,將此液狀物除去後,漸流出白色香樹脂,待其稍幹採收。此後隔一定時期在傷口以上4cm處,再割新傷口,如法採集。最先流出的番樹脂品質最佳。安息香樹產於印度尼西亞;越南安息香產于越南、泰國。

鑑別:安息香呈球形顆粒壓結成的團塊,大小不等,外面紅棕色至灰棕色,嵌有黃白色及灰白色不透明的杏仁樣顆粒,表面粗糙,不平坦。常溫下質堅脆,加熱即軟化。氣芳香,味微辛。

越南安息香呈微扁圓形的淚滴狀物或團塊,淚滴狀物直徑1~數crn,厚約1cm,外表面黃棕色或汙棕色,內面乳白色。常溫下質堅脆,加熱則軟化。氣味與上種相似。

均以灰褐色、油性大、中央有黃白色顆粒而無雜質者為佳。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蘇門答臘安息香中含樹脂約90%,其主要成分為:蘇門樹脂酸(Sumaresinolic acid)和桂皮酸松柏醇酯(Coniferyl cinnamate,Lubanyl cinnamate).還含有桂皮酸苯丙酯(Phenylpropyl cinnamate),香莢蘭醛和少量的桂皮酸桂皮醇酯(Cinnamyl cinnamate)即蘇合香素(Styracin)、蘇合香烯(Stvrene)、苯甲醛(Benzaldehyde)、苯甲酸(Benzoic acid)、桂皮酸((innamic acid)。樹脂所含總苯甲酸為10%~20%,總桂皮酸為10%~30%。本品的乾燥乙醇浸出物含總香脂酸(Balsamic acid)26%~35%,其中大部分為桂皮酸[1,2]。

越南安息香中含樹脂70%~80%,其主要成分為:泰國樹脂酸(Siaresinolic acid)和苯甲酸松柏醇酯(Coniferylbenzoate,Lubanyl benzoate)。還含苯甲酸11.7%,苯甲酸桂皮醇酯2.3%。和香莢蘭醛0.3%,但不含桂皮酸。本品的乾燥乙醇浸出物含總香酯酸約39%,其中絕大部分為苯甲酸[1,2]。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16。


[2]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