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薔薇

藥材名稱:土荊芥

名稱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概況

基源:為藜科藜屬植物土荊芥的全草。藜屬全世界約250種;中國約19種、2亞種。

原植物:土荊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Ambrina ambrosioides Spach)、又名臭草、殺蟲芥(福建、貴州)。

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有強烈香氣。莖直立,有色條及鈍條稜;多分枝,分枝細弱,有腺毛或無毛。葉互生,長圓披針形至披針形,長達15cm,寬約4cm,先端尖,基部漸狹成短葉柄,邊緣具不整齊的大鋸齒,上面平滑無毛,下面有黃色腺點,沿脈疏生柔毛。花序穗狀,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兩性或雌性,通常3~5朵簇生於苞腋;花被常5裂,綠色;雄蕊5;花柱不明顯,柱頭常3,絲狀,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於花被內。種子橫生或斜生,紅褐色或黑色,光亮,直徑約0.7mm。花期和果期的時間都很長。(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576頁.圖1152)

生境與分佈:生於村旁曠野、路旁、河岸和溪邊等處。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北方各省常栽培。

原產熱帶美洲,現廣佈於熱帶及溫帶地區。

生藥

栽培:宜在溫暖氣候和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中生長。用種子繁殖,於3月中旬~4月上旬播種。直播,可按行距30cm開淺溝,將種子均勻撒於溝內,覆薄土,稍加鎮壓,保持土壤溼潤,半個月即可出苗。育苗,按行距10cm開條溝,將種子條播,出苗後結合鬆土除草,進行勻苗,當苗高至15cm時,即可移栽定植,株行距30×36cm,每穴種植1或2株。幼苗生長期中結合除草,逐次間苗,並用人畜糞水或硫酸銨肥料追施1~2次。

採集:8月下旬至9月中旬採收全草,攤放通風處,或捆束懸掛陰乾,避免日晒及雨淋。藥材產於廣西、廣東、福建、貴州等地。

鑑別:莖下部圓柱形,粗壯,光滑,上部方形有縱溝,具毛茸。下部葉大多脫落,僅留有莖梢線狀披針形苞片。果穗成束,簇生於枝腋及莖梢,觸之即落,淡綠色或黃綠色。萼宿存,內有1棕黑色的果實。有強烈的特殊香氣,味辣而微苦。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根,切細。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黴。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油中主成分為驅蛔素(Ascaridole),約含50%~70%。另含d-α-蒎烯、l松香芹酮(l-Pinocarvone)、黃樟醚(Safole)以及雙松香芹酮(Aritasone)[1],還含皁甙[2];葉含山柰素7-鼠李糖甙(Kaempferol-7-rhamnoside)和山柰素與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鼠李糖所形成的雙糖甙,稱為土荊芥甙(Ambroside)[3]。

參考文獻

[1] 藥學雜誌(日) 1962;82:1278 。


[2] CA 1934;28:48398,51171 。


[3] 藥學雜誌(日) 1971;9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