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壺盧子

藥材名稱:烏韭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大葉金花草(《廣西中藥志》),金花草(《廣東中藥》),土黃連(《福建中草藥》),雪仙草(《江西民間草藥》)。

基源:為鱗始蕨科烏蕨屬植物烏蕨的全草。烏蕨屬全世界約18種,中國約3種。

原植物:烏蕨Stenoloma chusana(L.)Ching(Adiantum chusanum L.)

形態:植株高30~70cm,根狀莖短而橫走,密生赤褐色鑽狀鱗片。葉近生,厚草質,無毛;葉柄禾稈色或深禾稈色,光滑;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四回羽狀細裂;末回裂片寬楔形,頂端截頭並有鈍齒,兩側全緣。每裂片有1~2條小脈通向囊苞。孢子囊群位於裂片頂部,每裂片1~2枚,囊群蓋厚紙質,杯形或淺杯形,口部全緣或多少齧斷狀。(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142頁.圖28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200~1900m的林下,山坡草地或路邊。廣泛分佈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南部。亞洲熱帶地區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季採收,洗淨,晒乾。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

化學性質

葉含牡荊素(Vitexin)、丁香酸(Syringic acid)、原兒茶醛(Protocatechualdehyde)、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和山柰素。

參考文獻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