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芽
藥材名稱:硃砂根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鳳凰腸、老鼠尾(《生草藥性備要》),平地木(《花鏡》、《植物名實圖考》),石青子(《植物名實圖考》),散血丹、浪傘根(《嶺南採藥錄》),土丹皮(《廣西中藥志》),金鎖匙、開喉箭(《湖南藥物志》),大羅傘(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紫金牛科紫金牛屬植物硃砂根的根。
原植物:硃砂根Ardisia crenata Sims(Bladhia crenata Hara),又名紅銅盤、大羅傘(《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歷史:始載於《綱目》.李時珍曰:“硃砂根生深山中,今椎夫和山人採之,苗高尺許,葉似冬青葉,背甚赤,夏日長茂,與百兩金彷彿。”《植物名實圖考》記載:“平地木,《花境》載之,生山中,一名石青子,葉如木樨,夏開粉紅細花,結實似天竹子而扁,江西俚醫呼為涼傘遮金珠,以其葉聚梢端,實在葉下故名。根治跌打行血,和酒煎服。”至今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民間仍秒該植物為硃砂根。綜合上述文獻考證,並參考其附圖,可以認為歷來沿用的硃砂根確係本種。
形態:常綠灌木,高1~2m;有匍匐根狀莖。根肉質,表面微紅,橫斷面有小紅點。莖粗壯,無毛。葉柄長8~12mm;葉互生,葉片革質或薄革質、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長7~15cm,寬2~4cm,邊緣具波狀齒,並有顯著的邊緣腺點,無毛,或背面有時被小鱗片。傘形或聚傘花序,著生於特殊花被的頂端;花枝通常具葉2~3,長4~20cm;花梗長達1cm,無毛;花小,兩性,5數,花長4~6mm;花萼基部連合,萼片長圓狀卵形,無毛,具腺點;花瓣白色,卵形,項端急尖,具腺點,外面無毛,裡面近基部有時具乳頭狀突起;花葯三角狀披針形,背面具腺點。漿果狀核果球形,直徑6~8mm,紅色,無毛,具腺點。花期5~6月,果期10~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223頁.圖4400)
生境與分佈:多生於海拔90~2400m的山坡、山谷溪邊林陰溼處。分佈於中國長江以南廣大地區。印度、緬甸、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至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秋後採挖根部,洗淨晒乾。藥材產於福建、湖南、廣西。
鑑別
性狀:根莖略膨大。根簇生根莖,圓柱形,略彎曲,長5~25cm,直徑2~10mm;表面灰棕色或暗紫褐色,具多數縱皺紋,有橫向或環狀斷裂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與木部分離,皮部厚,約佔橫斷面的1/2~2/3,類白色或淺紫紅色,有散在硃砂點,木部淡黃色。氣微,味微苦辛。以條粗、皮厚有硃砂點者為佳。
顯微 根(直徑)橫切面:木栓層10~16列細胞,內側1至數列細胞的內壁木化增厚似石細胞樣;栓內層細胞有的含鞣質。皮層較寬廣;內皮層明顯,含棕色物質。中柱鞘有單個或數個相連的石細胞切向環列,長40~63μm,直徑13~30μm。韌皮部狹窄。束內形成層可見。木質部木化組織發達,導管多單列徑向排列,少數金黃色物質;木射線寬4~6列細胞,近中心部壁木化。本品薄壁細胞充滿澱粉粒,單粒呈球形、盔帽形、卵形或半圓形,直徑4~30μm,臍點呈點狀、飛鳥狀、裂縫狀、星狀;復粒由2~4分粒組成。(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67)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矮地茶素(Bergenin)、無羈萜(Fredelin)、β-谷甾醇和密花醌(Rapanone)等。金屬元素含量:Ca 14500、K 5380、Mg 860、Al 570、Na 270、Fe 180、Cu 100、Zn 67、Sr 9、Cr 5、Ni 0.4、Co<0.3、Pb<0.2(單位均為ppm)[1]。並含環縮酚酸肽(Cyclic depsipeptide)[2~3],含三萜總皁甙,其甙元為仙客來亭(Cyclamiretin)A[4,5],以及硃砂皁甙,Ardicrenin[6]。
參考文獻
[1] 中藥通報 1988;13(12):33。
[2] CA 1987;106:133972x。
[3] CA 1988;109:6957h。
[4] 中草藥 1988;19(11):499。
[5] 中草藥 1987;18(8):338。
[6] 第三屆全國天然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論文彙編.北京市中國化學會天然有機專業組,198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