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鴉

藥材名稱:巖萵苣

名稱出處:《貴州草藥》

概況

異名:鏽草、巖枇杷(貴州)。

基源:為苦苣苔科粗筒苣苔屬植物革葉粗筒苣苔的全草。

原植物:革葉粗筒苣苔Briggsia mihieri(Franch.)Craib[Didissandra mihieri Franch.;Briggsia friitschu(Lévl.)Craib]

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狀莖長0.8~3cm,直徑約3mm。葉片革質,狹倒卵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1~10cm,寬1~6cm,頂端圓鈍,基部楔形,邊緣具波狀牙齒或小牙齒,兩面無毛,葉脈不明顯;葉柄盾狀著生,長2~9cm,無毛,干時暗紅色。聚傘花序2次分枝,腋生,1~6條,每花序具1~4花;花序梗長8~17cm,無毛或被疏柔毛;苞片2,長1~2mm,近無毛;花梗細,長2~3cm,疏被短腺毛或脫落至近無毛;花萼5裂至近基部,裂片長圓狀狹披針形,長4~6mm,寬1.5~2mm,頂端漸尖,全緣,疏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具3脈;花冠粗筒狀,下方腫脹,藍紫色或淡紫色,長3.2~5cm,直徑1.5~2.6cm,外面近無毛,內面具淡褐色斑紋,筒長2.1~4cm;上脣長8mm,裂片半圓形,長5mm,下脣長1.4cm,3淺裂,裂片近圓形,長6~7mm。上雄蕊長約1.6c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8mm處,下雄蕊長約1.7c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1.2cm處,花絲疏被腺狀短柔毛,花葯卵形,長約1.5mm,藥室不匯合;退化雄蕊長1mm,著生於距花冠基部2mm;花盤杯狀,高約1.2mm,邊緣波狀;雌蕊被短柔毛,子房狹長圓形,長1.2~1.4cm,直徑1.1~1.3mm,花柱長1.5~2mm,柱頭2,長圓形,長約2mm。蒴果倒披針形,長3.4~7cm,直徑3.5~4mm,近無毛。花期10月,果期11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9卷.圖版53∶46)

生境與分佈:生於陰溼岩石上;海拔650~1710m。分佈於廣西隆林、四川南部和貴州。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

藥性

性味:苦,溫。

功效:強筋壯骨,補虛止咳,止血生肌。

主治:勞傷,咳嗽,跌打損傷,刀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搗絨包敷。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貴州草藥》:“治跌打損傷:巖萵苣、小馬蹄草、紅酸漿草、仙桃草、紅牛膝各9g。泡酒250g,浸3天后取酒服。每日3次,每次15g,體弱者酌減。另以藥酒擦患處。”

單方應用:①《貴州草藥》:“治勞傷:巖萵苣120g,泡酒,早晚服。” ②《貴州草藥》:“治咳嗽:巖萵苣9~15g。蒸酒服。” ③《貴州草藥》:“治刀傷:巖萵苣葉捶絨,包敷傷口,幹則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