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花

藥材名稱:苦丁

名稱出處:《四川中藥志》

概況

異名:小山蘿蔔、龍喳口(《草木便方》),叉頭草(《四川中藥志》),八楞麻(《江蘇中藥資源品種名錄》),丁蘿蔔(《陝西中藥名錄》),野苦麻、高腳蒲公英(《浙江餘江草藥驗方》),蛾子草(河南),乳漿草、九刀參(江蘇),臺灣萵苣(《江蘇藥材志》)。

基源:為菊科翅果菊屬植物臺灣翅果菊的全草。翅果菊屬全世界現知7種;中國全產,其中約4種入藥。

原植物:臺灣翅果菊Pterocypsela formosana(Maxim.)Shih(Lactuca formosana Maxim.),又名:臺灣萵苣(《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

形態:一或二年生草本。主根圓錐形。莖直立,高80~120cm,被毛,上部多分枝。葉通常無柄;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通常羽裂,長5~10cm寬4~7cm,頂裂片較小,側裂片約3對,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粗鋸齒,基部呈耳狀抱莖,耳緣有鋸齒,兩面有毛,尤其在嫩葉背面主脈上有長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組成聚傘狀傘房花序;總苞卵狀,長12~18mm;總苞片3~4層,向外漸短,外層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內層的披針形,長12~18mm,寬約2mm;全為舌狀花,淡黃色。瘦果卵狀橢圓形,長約6mm,寬約3mm,扁平,成熟時黑褐色,側肋不明顯,邊緣寬,具長1~4mm的喙,喙端膨大成小蝶狀,蝶緣有多數細軟的冠毛,白色。花果期5~10月。(圖見《江蘇植物誌》.下冊.906頁.圖2258)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路旁或田埂。分佈於陝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生藥

採集:3~4月採收全草。

藥性

性味:苦,寒。 ①《草木便方》:“苦。” ②《四川中藥志》:“寒,苦。”

功效:清熱解毒。

主治:疥癬,疔瘡,癰腫,蛇咬傷。 ①《草本便方》:“解毒,散熱,清火,利筋骨。治中惡,羊疔,同蕌用。蛇傷起皰,搗塗。” ②《四川中藥志》:“清熱解毒,調經種子。治瘡毒癰腫及蛇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草木便方》:“治蛇傷起泡:苦丁搗塗。” ②中草藥通訊 1972;(3):“治療扁桃體炎:採用蛾子草末抽薹幼苗的主根,鮮品9~15g,幹品3~9g,水煎2次,混合,分3次服;或製成丸、散劑服用,每次1.5~3g。”

參考文章

苦丁茶治豬下痢豬苦丁茶育苗技術經濟作物苦丁茶扦插繁殖技術經濟作物苦丁茶的育苗技術經濟作物苦丁冰茶、奶茶的加工經濟作物苦丁茶的栽培技術經濟作物苦丁茶矮化密植高產技術經濟作物苦丁茶有性繁殖技術經濟作物小葉苦丁茶條形茶加工技術經濟作物苦丁茶扦插育苗方法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