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茄

藥材名稱:水仙根

名稱出處:《本草會編》

概況

基源:為石蒜科水仙屬植物水仙的鱗莖。水仙屬全世界約60種,中國有野生的水仙一種。

原植物: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var.chinensis Roem.

歷史:明代汪機《本草會編》始收載。《綱目》山草類下引汪機雲:“水仙花葉似蒜,其花香甚清。9月初栽於肥壤,則花茂盛……若不移宿根更旺。”《植物名實圖考》雲:“俗謂其有毒,其花不借土而活。”所述及附圖應是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鱗莖卵球形。葉寬線形,扁平,長20~40cm,寬8~15mm,鈍頭,全緣,粉綠色。花莖幾與葉等長;傘形花序有花4~8朵;佛焰狀總苞膜質;花梗長短不一;花被管細,灰綠色,近三稜形,長約2cm;花被裂片6,卵圓形至闊橢圓形,頂端具短尖頭,擴充套件,白色,芳香;副花冠淺杯狀,淡黃色,不皺縮,長不及花被的一半;雄蕊6,著生於花被管內,花葯基著;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多數,花柱細長,柱頭3裂。蒴果室背開裂。花期春季。(圖見《中國植物誌》,第16卷,第1分冊,圖版8)

生境與分佈:原產亞洲東部的海濱溫暖地區。福建沿海島嶼自生,以福建漳州所產最好,但目前各地所見者全系栽培供觀賞。

生藥

採集:春、秋季採挖較佳,截去莖苗、鬚根,洗淨泥沙,用開水潦後晒乾;或縱切成片,晒乾。

鑑別:鱗莖圓形或微呈錐形,直徑4~5cm;外面包裹一層棕褐色的膜質外皮,扯開後內心為多數相互包裹的黃白色鱗片(鱗葉)。質地輕,無甚氣味。以個大、內心充實者為佳。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含石蒜鹼(Lycorine)、偽石蒜鹼(Pseudolycorine)、高石蒜鹼(Homolycorine)、雨石蒜鹼(Pluviine)、漳州水仙鹼(Pretazettine)、水仙鹼(Tazett ine)[1]。尚含石蒜寧鹼、網球花定鹼、水仙明(Narciprimine)、水仙瑞亭(Narcicriptine)、水仙靈(Narcisline)、水仙拉(Narciclasine)、吉馬素(Margeline)、0-甲基馬瑞替定(0-Methylmaritidme)[3]、去甲高石蒜鹼和石蒜來寧(Lycorenine)。粘漿中含多糖,主要為葡萄糖甘露聚糖(Glucomannan)[2]。

參考文獻

[1]中醫大辭典中藥分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83 。


[2]中藥研究文獻摘要,1975-1979,科學出版社,1986:207 。


[3]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