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癰草
藥材名稱:阿膠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傅致膠(《本經》),盆覆膠(陶弘景),驢皮膠(《千金·食治》)。
基源:為馬科馬屬動物驢的皮去毛後熬製而成的膠塊。
原動物:驢Equus asinus Linnaeus
餘項參見“驢肉”條。
生藥
製法:將驢皮在清水中浸軟,颳去汙物和毛,切成小塊,用肥皂水洗擦(或清水中略煮),然後用清水洗淨。分次水煎,先用武火後用文火,直至大部分膠質溶出,將煎液合併濾過,濾液中加白礬(每50kg皮加白礬粉25g),靜置。取上層液,文火濃縮,(加入適量的黃酒、冰糖、豆油)至稠膏狀,冷凝,切塊,陰乾。藥材主產于山東、浙江。上海、北京、天津、武漢、瀋陽等地也有生產。以山東產者最好,浙江產量最大。
鑑別
性狀:本品長方形或方形塊狀,通常長約8.5cm,寬約3.7cm,厚約0.7cm或1.5cm;表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對光透視,邊緣呈半透明狀。質脆易折斷,斷面亦有光澤。氣微,味微甘。以色烏黑、光亮、透明、無腥臭氣、經夏不軟者為佳。
理化:①取樣品適量,加水溶解並配成1%~2%的溶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1)為展開劑Ⅰ,苯酚-水(75∶25)為展開劑Ⅱ,雙向展開,展開後,用0.5%茚三酮乙醇液顯色,用1%硫酸鎳水液固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637頁.圖548-1) ②取樣品300mg,加25ml 6mol/L鹽酸,減壓下封口,在105±5℃水解24小時,取出水解液,濾過,濾液濃縮至幹,再加水溶解,濃縮至幹,反覆多次至揮盡鹽酸止,加水-甲醇(5∶1)溶解供點樣,餘按“①”項下方法進行薄層色譜。(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637頁.圖548-2)
加工炮製:①阿膠丁 取阿膠塊,置文火上烘軟,切小方塊。 ②蛤粉炒阿膠 取蛤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靈活狀態,投入阿膠丁,不斷翻動,燙至成珠,內無溏心,取出,篩去蛤粉,放涼。 ③蒲黃炒阿膠 將蒲黃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變色,投入阿膠丁,不斷翻動,燙至成珠,內無溏心,取出,篩去蒲黃,放涼。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本品由骨膠原(Collagen)水解而成的明膠蛋白(Gelatin),明膠蛋白(基本上是蛋白質)水解則生成多種氨基酸[1]。含氮16.43%~16.54%。所含的氨基酸有:賴氨酸10%、精氨酸7%、組氨酸2%等。含灰分0.75%~1.09%,Ca0.079%~0.118%[2]。
經測定山東阿膠中分子量為8~10萬和20萬左右的分子含量較高[3].水分12.12%,灰分1.42%,酸不溶灰分0.66%,醇浸出物5.7%,K0.035%,Na0.35%,Ca0.08%,Mg0.12%,Fe8.5×10-7%,Cu、Al<0.001%,Mn0.01%~0.03%,Zn0.03%~0.1%Cr0.01%~0.03%,Pt003%~0.1%,Sn、Pb0.01%~0.03%,Ag<0.001%,Br、Mo0.001%~0.003%,Sr0.1%~0.3%。總氮量為13.58%,水解後氨基酸分析(%),賴氨酸2.42,組氨酸0.53,氨0.28,精氨酸4.54,天門冬氨酸3.37,蘇氨酸1.11,絲氨酸2.04,穀氨酸6.27,脯氨酸7.43,甘氨酸13 4%,丙氨酸5.33,半胱氨酸0.26,纈氨酸1.71%,蛋氨酸0.29,異亮氨酸0.87,亮氨酸0.19,酪氨酸0.46,苯丙氨酸1.35,總含量51.94[4]。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用動物志.第1冊.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282。
[2]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184。
[3] 中成藥研究1981;(5):31。
[4] 中成藥研究198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