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仲

藥材名稱:天蕎麥根

名稱出處:《李氏草祕》

概況

異名:金鎖銀開(《李氏草祕》),苦蕎頭(《草木便方》),金蕎麥(《植物名實圖考》),野蕎子(《分類草藥性》),藍蕎頭(《民間常用草藥彙編》),蕎麥三七(《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基源:為蓼科蕎麥屬植物天蕎麥的根和根莖。蕎麥屬全世界約10種,中國約8種。

原植物:天蕎麥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Polygonum cymosum Trev.,Polygonum dibotrys D.Don;Fagopyrum cymosum(Trev.)Meisn.)

歷史:清《綱目拾遺》引《李氏草祕》雲:“天蕎麥亦名金鎖銀開,形若蕎麥,治乳癰風毒……”趙學敏按雲:“金鎖銀開乃天蕎麥之根,形如累丸,粘結成塊,產山上者,皮黃;淤泥中者,皮黑……。”《植物名實圖考》一書中有赤地利一條雲:“唐本草始著錄,李時珍以即為《本草拾遺》中之五毒草,江西、湖南通呼為天蕎麥,亦曰金蕎麥,莖柔披靡,不纏繞,莖赤,葉青花葉俱如蕎麥,長根赭鞭與唐本草說符,為治跌打要藥,竊賊多蓄之,故俚醫稱為賊骨頭”所述及所附之圖應為本種。

形態:多年生草本,高50~150cm,全體被白色柔毛。主根粗大,呈節結狀,橫走,紅褐色。莖柔弱纖細,多分枝,具稜糟,淡綠微帶紅色。單葉互生,葉柄長達9cm,上部漸短,具白色短柔毛;葉片戟狀三角形,長寬約相等;頂部葉長於寬,長7~10cm,先端長漸尖或尾尖狀,全緣或具微波,基部心臟戟形;頂端葉狹窄,無柄,基部抱莖,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脈上有淡白色細柔毛;托葉鞘抱莖。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長4~8cm,具白色短柔毛;花被5,深裂;雄蕊8;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呈卵狀3稜形,長6~8mm,先端短尖,紅褐色。花期9~10朋,果期10~11月。(圖見《中藥大辭典》,上冊.337頁.0669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區草坡及林邊土層疏鬆的陰溼處,亦常栽植於屋旁、溝邊。分佈於中國中部、東部和西南。印度、越南也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於溫暖溼潤氣候,稍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疏鬆肥沃的溼潤壤土均宜種植。用根莖繁殖,在春季或冬季,結合挖收,選取結節狀的小根莖作種栽。按行、株距各30cm開穴,每穴栽1~2根,栽後覆土踩緊,施人畜糞水,再蓋細土。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冬季倒苗後,割除枯杆,追施堆肥,並培土過冬。蟲害有蚜蟲,用40%樂果乳油1000倍液噴殺。

採集:10~11月採挖,晒乾。藥材產四川、江西、江蘇等地。

鑑別:根呈不規則塊狀,表面灰紫色,粗糙不平,多疙瘩,並有芽痕及根鬚。質堅硬,斷面略粗糙,淡紅棕色,中有裂隙和不規則細紋。氣微,味略酸澀。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根莖含對一香豆酸(p-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咖啡酸、綠原酸和赤地利甙(Shakuchirin)[1,2]。還含縮合鞣質原花色素的混合物,包括(-)表兒茶素[(-)Epicatechm]、(-)表兒茶素-3沒食子酸酯(3-Galloyl-(一)-epicatechin)、原矢車菊素(Procyanidin)B-2,B-4、原矢車菊素B-2的3,3′-二沒食子酸酯(3,3′-Digalloylprocyanidin B-2),另含海柯皁甙元(Hecogen)和β谷甾醇[3],全草含氯化鉀及黃酮類成分:槲皮甙、槲皮素、芸香甙[1],以及槲皮素-3-O-(2”-O-對-羥基-香豆醯基)-β-D葡萄糖甙[Quercetin-3-O-(2”-O-p-hydroxy-coumaroyl)-β-D-glucoside][4]和3′,4′-亞甲二氧基7羥基-6-異戊烯基黃酮(3′,4′-Methylenedioxy7-hydroxy-6-isopenteny Flavone)[5]。又得到5,7,3′,4′-四羥基黃烷-3-醇的C4-C8雙聚物(化合物A),在栽培一年的根莖中含量可達9.8%,二年的可達10.2%,為本品主要有效成分[6]。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337 。


[2] CA 1988;109:125918f 。


[3] 雲南植物研究 1989;(2):215 。


[4] CA 1988;109:89695v 。


[5] J Nat Prod 1989;52(6):1305 。


[6] 藥學通報 1980;1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