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隨子莖中白汁

藥材名稱:竹黃

名稱出處:《中國的真菌》

概況

基源:為肉座菌科竹黃屬真菌竹黃的子座及孢子。

原植物:竹黃Shiraia bambusicola Henn.,又名竹花(福建、浙江),淡竹黃(福建)、竹繭、竹赤糰子(浙江),竹三七、血三七、竹參(《全國中草藥彙編》)。

歷史:《皇和蕈譜》載:“竹蓐,夏日大雨之後,固著竹幹而生,……色淡紅如桃花,”又陳藏器雲:“生苦竹枝上,有大毒,一名竹肉,一名竹菰,一名竹蕈。”考上文確係本菌。本品與竹稈被竹黃蜂從竹稈內咬洞穿孔後在竹節間產生大量的傷流液、隨著竹的老化而濃縮成的、“竹黃”非同一物。

形態:子座呈不規則瘤狀,初期白色,平滑,漸變為木栓質,粉紅色,後龜裂,長1.5~4cm,直徑1~2.5cm。子囊殼近球形,埋生於子座內,直徑480~580μm;子囊長圓柱形,280~340×22~35μm;孢子單行排列,長方形至長紡錘形,有縱橫隔膜,42~52×13~35μm,無色透明或近無色,成堆時柿黃色。(圖見《中國藥用真菌》.17頁.圖6)

生境與分佈:生於竹杆上,多生長在將衰敗或已衰敗的竹林中。分佈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貴州。

藥性

性味:淡,平。

功效:祛風除溼,活血舒筋,鎮咳化痰。

主治:風溼痺痛,四肢麻木,中風,小兒驚風,百日咳,胃氣痛,白帶過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浸酒。外用:浸酒塗。

使用注意:孕婦及高血壓患者,灰指甲、鵝掌風等面板病患者禁服。服藥期間忌食蘿蔔、酸辣。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中藥大辭典》:“治胃氣痛:竹黃30g,燒酒500ml,共浸泡3~5天。每日服2次,每次服20ml。”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風溼痺痛,四肢麻木:竹黃60g,燒酒250g,浸泡24小時,每晚服1次,(約30g左右,或以藥酒外擦)。”

參考文章

李時珍認為竹黃有何功用?中醫帶“竹黃”的詩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