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李

藥材名稱:兒茶

名稱出處:《本草述》

概況

異名:烏爹泥、烏丁(《綱目》),黑兒茶(通稱),西謝(傣名)。

基源:為豆科金合歡屬植物兒茶的樹幹煎汁濃縮而成的膏狀體。金合歡屬全世界800~900種,中國連引種的約18種。

原植物:兒茶Acacia catechu(L.)Willd.

歷史:《綱目》土部載有烏爹泥,又名孩兒茶。載:“出於爪哇、暹羅諸國,今雲南、寮國暮雲場地方造之,雲:是細茶末入竹筒中,堅塞兩頭,埋汙泥溝中,日久取出搗汁熬製而成。”以上所指細茶末即今之兒茶。

形態:落葉小喬木,高6~13m。樹皮棕色,呈條狀開裂。嫩枝有刺,被短柔毛。托葉下通常有鉤狀刺。二回羽狀複葉,羽片10~30對,總葉柄及葉軸頂端的小葉有腺體,葉軸被長柔毛;小葉20~50對,線形,長2~6mm,寬1~1.5mm,被緣毛。穗狀花序長2.5~10cm,花1~4,淡黃色或白色;花萼鍾狀,長1.2~1.5cm,萼齒三角形,被毛;花瓣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2.5cm,被疏柔毛;雄蕊多數,子房上位。莢果扁而薄,長5~12cm,寬1~1.8cm,先端有喙,棕色,有光澤,果柄長3~7mm。種子3~4,卵圓形,綠褐色。花期4~8月,果期9月至翌年1月。

生境與分佈:生於熱帶。海南、雲南的西雙版納及臨滄地區有野生及栽培。原產印度、非洲東部及亞洲熱帶。

生藥

採集:兒茶膏一般在12月至次年3月採收兒茶的樹幹,剝去外皮,砍成碎片,加水煎熬後濾過,濃縮至糖漿狀,冷卻,傾於特製的模型中,陰乾。方兒茶割取帶葉小枝,放入銅鍋中,加水煮沸6~8小時,並經常攪拌,使葉破啐,待葉變為黃色時,取出枝葉,將藥液濾過,濃縮至糖漿狀,倒入木盤中,冷卻後凝固,切成方塊狀,乾燥。 兒茶膏產於雲南西雙版納。方兒茶主產於緬甸及印度。

鑑別

性狀:兒茶膏為方塊狀或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表面黑色或棕黑色,平滑而稍具光澤,有時可見裂紋。質硬易碎,斷面不整齊,具光澤,有細孔。無臭,味澀、苦,略微甜。以黑色略帶紅色、不糊不碎、嘗之收澀性強者為佳。 方兒茶呈方塊狀,每邊長約2cm,各邊均凹縮,稜角多偏斜或破碎;表面暗棕色至黑褐色,多平坦,無光澤,偶見裂紋。質堅實或較鬆脆,斷面淺棕色至淺棕紅色。無臭,味苦、澀。以黑褐色、膠性大、味濃者為佳。

理化:取樣品粉末適量,以甲醇浸泡,浸出液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甲酸(820.08)為展開劑,以標準品兒茶素為對照。展開後,置紫外燈下檢視(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525-1)。 取樣品粉末適量,用水溶解,點於矽G板上,以氯仿-甲醇-甲酸(76∶22∶2)為展開劑,以標準品兒茶素為對照。展開後,用10%磷鉬酸乙醇液顯色。

(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525-2)

化學性質

含兒茶鞣酸(Catechu tannic acid)20%~50%,並含有d兒茶素(d Catechin)及表兒茶素(Epicatechin)。此外還含兒茶紅(Catechin red)、槲皮素、樹膠等。

參考文獻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