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夜關門根

藥材名稱:青木香

名稱出處:《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馬兜鈴根(《時後方》),土青木香(《唐本草》),雲南根(《圖經本草》),獨行木香(《綱目》),土木香(《本草正》)。

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北馬兜鈴和大葉馬兜鈴的根。

原植物:正品青木香為:馬兜鈴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A.longa Thunb.)。北馬兜鈴A contorta Bunge。大葉馬兜鈴A.kaempferi Willd.(A.shimadai Hayata),又名南木香(雲南),香裡藤(福建),痢藥草(臺灣)。在部分地區也作青木香入藥。

歷史:宋《證類本草》在《唐本草》木香條下注有今按雲:“別本注云葉似薯蕷而根大花紫”,這裡指的是馬兜鈴科青木香。《圖經本草》木香條下“亦有山藥而開紫花者”分明又指馬兜鈴,其所繪海州木香和滁州木香都是指馬兜鈴科植物。《綱目》在本香條下將木香和馬兜鈴等分別列出,但未附圖。青木香之名作為別名始載於《本草經集註》,認為是木香的別名,但這個木香乃指菊科植物Inula helenium L.,而馬兜鈴科的青木香自《唐本草》起,都以土青木香之名記載。

形態:草質藤本;根圓柱形,直徑3~15mm,外皮黃褐色;莖柔弱,無毛,暗紫色或綠色,有腐肉味。葉紙質,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上部寬1.5~2.5cm。基出脈5~7條,鄰近中脈的兩側脈平行向上。略開叉。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脈;花梗長1~1.5cm,開花後期近頂端常稍彎。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基部膨大呈球形,與子房連線處具關節,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簷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花葯卵形;子房圓柱形。蒴果近球形;種子扁平,邊緣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24卷.234頁.圖版56)

北馬兜鈴見“馬兜鈴”條。

大葉馬兜鈴見“硃砂蓮”條。

生境與分佈:馬兜鈴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谷、溝邊、路旁陰溼處及山坡灌叢中。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以及山東、河南。

另雲南土木香Aristolochia chuii C.Y.Wu,粉質青木香A.transsecta(Chatteriee)C.Y.Wu及青香藤A.calcicolaC.Y.Wu在雲南個別地區也作青木香用。

生藥

採集:10~11月莖葉枯萎時挖取根部,除去根鬚、泥土,晒乾。藥材主產於浙江、江蘇、安徽,廣西、湖南、湖北等地也產。

鑑別

性狀:根圓柱形或稍扁,略彎曲,長3~10cm,直徑0.5~1.5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具縱皺紋及細根痕。質堅脆,折斷面形成層環隱約可見,皮部淡黃色,木射線寬廣,乳白色,木部淡黃色,呈放射狀,導管細孔明顯。香氣特異,味苦。以條粗、質堅實、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 根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木栓細胞。韌皮部較寬,散有油細胞,內含黃棕色油滴。形成層成環。木質部薄壁組織發達,射線寬廣;木質部有兩束自根的中央向外分叉放射狀排列,其餘木質部束較短,薄壁細胞內含澱粉粒。(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406頁.圖302) 粉末:淡黃棕色。 ①澱粉粒極多,單粒類圓形成橢圓形,直徑3.5~17μm,臍點點狀,大粒層紋可見;復粒由2~21分粒組成。 ②油細胞存在於薄壁組織間或單個散在,呈類圓形、長圓形或圓多角形,直徑31~83μm,長約至116μm,壁厚約3μm,內含黃色或無色油滴。 ③具緣紋孔導管淡棕色或黃棕色,完整者直徑至124μm或更大,較小的直徑僅14μm,導管分子長短不~,具緣紋孔大小、疏密不一;另可見具緣紋孔管胞,梭形,直徑14~27μm。 ④木纖維長梭形,稍彎曲,末端長尖或較鈍,直徑20~42μm,壁厚4~7μrn,有單斜紋孔或具緣紋孔。 ⑤木薄壁細胞長方形或長梭形,末端平截、傾斜或漸尖,壁厚薄不勻,有的呈連珠狀,單紋孔較大。 ⑥木栓細胞黃棕色,斷面觀呈類長方形,數列至十數列,壁薄,微木化。(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107頁.圖47)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2g,加甲醇1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蒸乾,殘渣用熱苯除去揮發油後,再用甲醇0.5ml溶解,點於矽膠G板上。 1)檢查馬兜鈴酸用7-羥基馬兜鈴酸和馬兜鈴酸A為對照,以正丙醇-氨水(7.3)為展開劑,展距16cm,日光下顯黃色斑點,熒光燈下呈棕色。 2)檢查生物鹼用木蘭花鹼和輪環藤酚鹼為對照,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為展開劑,展距16cm,在熒光燈下木蘭花鹼顯亮紫色;用改良碘化鉍鉀-碘碘化鉀(1∶1)試液顯色,生物鹼斑點顯棕紅色。(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409頁.圖303、304) ②取樣品粉末50g,置揮發油測定器中提取揮發油,加等量乙酸乙酯稀釋,點於矽膠G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為展開劑,展距16cm。 1)檢查蒎烯類用α-蒎烯、β-蒎烯為對照,噴5%香草醛硫酸溶液顯色。2)檢查馬兜鈴酮用馬兜鈴酮為對照,噴2,4-二硝基苯肼試液。(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410頁.圖305、306)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晒乾。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馬兜鈴酸A、B、C(Aristolochic acid A,B,C)、馬兜鈴內醯胺(Aristolochic lactan)、7-羥基馬兜鈴酸A、馬兜鈴酮(Aristolone)、尿囊素(Allantoin)、木蘭鹼、青木香酸(Debilic acid)、土青木香甲素、土青木香丙素和揮發油[1]。還含馬兜鈴酸-A-甲酯、馬兜鈴酸-C-6甲醚、馬兜鈴酸-D6-甲醚和氧化的Aristolane[2,3]。又報道含7-甲氧基馬兜鈴酸A、△1(10)-馬兜鈴烯酮-2(△1(10)Aristolen-2-one)、△1(10)8-馬兜鈴烯酮-2以及原小檗鹼(Protoberberine)和輪環藤靈鹼(Cycleanoline)[4]。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32。


[2] 中草藥 1985;16(11):2。


[3] CA 1989;111:58074d。


[4] 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