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銀柴胡

藥材名稱:雞糞白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雞矢(《素問》),雞子糞(《本草經集註》),雞糞(《千金方》)。

基源:為雉科原雞屬動物家雞的糞便上的白色部分。

原動物:家雞 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餘項參見“雞肉”條。

藥性

性味:苦、鹹,涼。 ①《別錄》:“微寒。” ②《綱目》:“微寒。” ③《醫林纂要》:“苦、鹹,寒。”

歸經:《長沙藥解》:“入膀胱經。”

功效:利水,洩熱,祛風,解毒。

主治:膨脹積聚,黃疸,淋病,風痺,破傷中風,筋脈攣急。 ①《本經》:“主消渴,傷寒,寒熱。” ②《別錄》:“破石淋及轉筋,利小便,止遺溺,滅瘢痕。” ③《本草拾遺》:“和黑豆炒浸酒,主賊風、風痺,破血。”又:“炒服之,主蟲咬毒。” ④《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淡(痰)逆,消渴,破石淋,利小腸餘瀝,敷瘡痍,滅瘢痕。炒服,治小兒客忤。朱雄雞糞治白虎風,並敷痛風。” ⑤《本草品彙精要》:“丹雄雞屎白敷蛐蟮咬良,又燒研水服6g,療食藥中毒,發狂、悶、吐下欲死,及療妒乳並乳頭破裂及癰腫。” ⑥《綱目》:“下氣,通利大小便,治心腹臌脹,消癥瘕。以水淋汁服,解金銀毒。以醋和塗蜈蚣、蚯蚓咬毒。”

用法用量:內服:晒乾,文火焙炒,炒時灑入白酒少許。研末為丸散,3~6g;或浸酒。

臨床應用

配伍應用:①配茵陳、田基黃,治黃疸。 ②配烏豆,治耳鳴耳聾。 ③配金櫻子、肉桂,治腎虛尿頻。 ④配枳實、大腹皮、厚朴,治氣脹、水脹。 ⑤配海金沙、萹蓄、石韋,治尿路感染。 ⑥配小薊、側柏葉、梔子,治血淋。 ⑦配丁香,治小兒腹脹黃瘦。 ⑧配大黃、桃仁,治臌脹。 ⑨配槐花、地榆,治腸風下血。 ⑩配牡蠣、浙貝母,治瘰癧。

方選和驗方: ①雞矢醴(《醫學正傳》)治膨脹、氣脹、水脹:羯雞屎30g。研細,炒焦色,地上出火毒再研細,百沸湯600ml淋汁。每服300ml,調木香、檳榔末各3g,日3服,空腹服,以平為期。 ②雞屎醴(《宣明論方》)治鼓脹、旦食不能暮食、痞滿:大黃、桃仁、雞屎醴(幹者)各等份。上為末,每服3g,用水150ml,加生薑3片,煎湯調下,食後、臨臥服。 ③《必效方》:“治耳聾:雞矢白15g(熬令黃色),烏豆30g(熬令爆聲絕)。上2味,先取無灰酒2升,及熱以沃之;良久,濾去渣,分溫服,厚取汗,其耳如鼓鞞,勿訝。” ④《範汪方》:“治莖中有石:取雞屎白15g,暴幹,熬之令香,搗篩為散。以酪漿飲6g,日3服。” ⑤雞屎白散(《金匱要略》)治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為散,服6g,以水120ml,和溫服。 ⑥《補缺肘後方》:“治黃疸:雞矢白、小豆、秫米各1g。搗篩為末,分為3服,黃汗當出,此通治面目黃。” ⑦《四部醫典》:“治痔瘡:雞矢白、蓽茇、小葉蓮、薑黃、黃牛溲各適量。上藥製成藥錠塞入肛門或搗敷患處。” ⑧《活幼全書》:“治小兒腹脹黃瘦:幹雞屎30g,丁香3g。為末,蒸餅丸,小豆大,每米湯下10丸,日3服。” ⑨濰坊醫藥 1972;(3):“治肩關節周圍炎:取雞屎、麥麩各250g,放鍋內用慢火炒熱時加入乙醇,混勻後用布包好敷於患處,熱散後取下。次日可再炒熱後加乙醇使用,連用4~5次後棄去。每日1次,7~10天為1療程。” ⑩通淋化石湯(山西中醫 1989;(5))治尿路結石:雄雞矢白(焙黃幹為面)、滑石、海金沙各15g,木通6g,金錢草24g,小茴香、瞿麥、石韋、川楝子、甘草梢各10g。以上9味煎湯2次,以汁沖服雞矢白粉,1日4次。 ⑾雞矢白散(國醫論壇 1990;(2))治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冬月幹雞矢白約500g,加入白酒1500ml,文火煎至酒味消失,出現雞矢特殊氣味後過濾備用。每日服100ml,分3次。

單方應用:①《補缺肘後方》:“治身體角弓反張,四肢不遂,煩亂欲死者:清酒1000ml,雞矢白30g(搗、篩)。合和揚之千遍,乃飲之,大人服80ml,日三,少小40ml。” ②《綱目》:“治小兒血淋:雞矢尖白如粉者,炒研,糊丸綠豆大。每服3~5丸,酒下4~5次。” ③《千金方》:“治瘰癧:雄雞屎灰,臘月豬脂和封之。” ④《證治發明》:“治反胃吐食:烏骨雞1只,與水飲4~5日,勿與食,將五蒲蛇2條,竹片切與食。待雞下糞,取陰乾,為末,水丸米粟大,每服0.3g,桃仁湯下,5~7服。” ⑤《經效產寶》:“治妒乳及癰:雞屎為末,服6g,須臾,3服。” ⑥《廣濟萬》:“治產後小便不禁:雞屎燒作灰研細,空腹,酒服6g。” ⑦中醫雜誌 1962;(10):“治破傷風:取雞屎白焙乾,研成細末,成人每次9g,以黃酒60g沖服,每日2次;如服用此量不能控制病情時可加倍應用。”

醫藥家論述

①李時珍《綱目》:“蠱脹生於溼熱,亦有積滯成者,雞屎能下氣消積,通利大小便,故治鼓脹有殊功,此岐伯方也。” ②繆希雍《本草經疏》:“雞屎白,微寒。《素問》雲:“心腹滿,旦食不能暮食,名為臌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王太僕注云:《本草》雞矢並不治蠱脹,但能利小便,蓋蠱脹皆生於溼熱,溼熱脹滿,則小便不利。雞屎能通利下洩,則溼熱從小便而出,臌脹自愈。故曰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本經》主石淋,利小便,止遺溺者,正此意耳。轉筋者,血熱也;傷寒寒熱及消渴者,熱在陽明也;瘢痕者,血熱壅滯肌肉也;寒能總除諸熱,故主之也。《日華子》:炒服治中風失音痰迷;陳藏器:和黑豆炒,酒浸服治賊風風痺;蓋風為陽邪,因熱而生,雞屎寒能除熱,雞本與風木之氣相通,取其治本從類之義也。” ③程鸞池《醫林纂要》:“雞屎用雄者。《內經》:以雞屎醴治蠱脹,取其降濁氣,燥脾溼,軟堅去積,又能下達以去太陰之結,且能殺百蠱毒。風小兒食癖者皆可隨所嗜作引以治之。打跌傷,酒和雞屎白飲之,瘀即散而筋骨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