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凌霄

藥材名稱:蛤蜊

名稱出處:《神農本草經集註》

概況

異名:吹潮(《動物學大辭典》),沙蛤、沙蜊(《泉州本草》)。

基源:為蛤蜊科蛤蜊屬動物四角蛤蜊,藥用其肉。

原動物:四角蛤蜊Mactra quadrangularis Deshayes(M.veneriformis Deshayes)

歷史:蛤蜊首載於《神農本草經集註》。《本草會編》:“蛤蜊,生東南海中。白殼紫脣,大二、三寸者,閩,浙人以其肉充海錯,亦作為醬醯,其殼火鍛作粉,名曰蛤蜊粉也。”綜上,古今用藥相吻合。

形態:貝殼略呈四角形,兩殼極膨脹。貝殼寬度與高度幾乎相等。幼體多呈淡紫色,近腹緣為黃褐色,腹面邊緣常有一個很窄的黑色邊。殼內麵灰白色。鉸合部狹長。外套痕清楚,接近腹緣。前閉殼肌痕稍小,卵圓形,後閉殼肌痕稍大,近圓形。足側扁,足斧狀。(圖見《中國動物藥》.57頁.圖66)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潮間帶中、下區或淺海泥沙灘中。分佈於中國沿海各地。

生藥

採集:四季捕採,捕後置沸水中略燙,將殼與肉分開,晒乾。

加工炮製:將貝殼置鐵絲網上,用強火煅紅,放涼粉碎,備用。

貯藏:置乾燥處,防塵。

化學性質

食部每100g含水分80g,脂肪1.6g,蛋白質10.8g,碳水化物4.6g,灰分3g,Ca37mg,P82mg,Fe14.2mg,維生素A400單位、硫胺素0.03mg,核黃素0.15mg,尼克酸1.7mg;每1kg幹蛤含碘2400μg。又食部每100g含抗壞血酸5mg。

參考文獻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