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節茶

藥材名稱:火麻仁

名稱出處:《日用本草》

概況

異名:麻子(《本經》),大麻子(《本草經集註》),白麻子(《千金·食治》),火麻(《日用本草》),山絲苗(《救荒本草》),黃麻(《綱目》)。

基源:為桑科大麻屬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實。大麻屬全世界僅有1種,中國大部分地區有種植。

原植物:大麻Cannabis sativa L.,又名麻(《詩經》),漢麻(《事物紀原》)。

歷史:本品始載於:《本經》,稱麻子,列為上品。《本草拾遺》雲:“麻子:早春種為春麻子,小而有毒;晚春種為秋麻子,入藥佳。”《圖經本草》謂:“麻子處處有之,績其皮以為布者。農家擇其子之有斑黑文者,謂之雌麻,種之則結子繁。他子則不然也。”《綱目》載:“大麻即今火麻,亦曰黃麻。處處種之,剝麻收子。有雌有雄,雄者為枲,雌者為苴。大科如油麻。葉狹而長,如益母草葉,一枝七葉或九葉。五六月開細黃花成穗,隨即結實,大如胡荽子,可取油。剝其皮作麻。其秸白而有稜,輕虛可為燭心。”《齊民要術》雲:“麻子放勃時,拔去雄者。若未放勃,先拔之,則不成子也。其子黑而重,可搗治為燭。即此也。”《綱目》又在曼陀羅花條下載:“八月採此花,七月採火麻子花,陰乾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炙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其中所指的火麻子花,也即是大麻的花。歷代本草所述與今品基本相符。

形態:一年生粗壯草本,高1~3m。莖直立,有縱溝,灰綠色,密被短柔毛,葉互生或下部的對生;葉柄長4~14cm,被短柔毛;葉掌狀全裂,裂片3~11,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7~15cm,頂端漸尖,基部漸狹,邊緣有鋸齒,上面深綠色,有糙毛,下面淺綠色,密被灰白色氈毛。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排成長而疏散的圓錐花序,花黃綠色,有糙毛,花被片5,卵形,雄蕊5,花絲短,花葯縱裂;雌花序短,生於葉腋,綠色,每朵花外具一卵形苞片,花被退化,膜質,與子房緊貼,花柱2。瘦果扁卵形,灰褐色,有細網狀紋,生於黃褐色宿存苞片內。花期4~6月,果期6~7月。(圖見《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197頁.圖208)

生境與分佈:原產亞洲西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

生藥

栽培:適應性較強,但以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佳。用種子繁殖,3月下旬~4月上旬播種。直播,按行株距各33cm穴播,深2~3cm,播後覆土保溼,每畝用種量1kg。出苗後,結合中耕除草,分次間苗或補苗,每穴留苗2~3株。大麻是雌雄異株,在花序形成時,需拔除多數雄株,以利雌株生長。生長期間追肥2~3次,乾旱時需澆水。主要病害有霜黴病和菌核病,需及時拔除病株燒燬,再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600倍液噴霧或灌穴。

採集:秋季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晒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藥材產於黑龍江、遼寧、吉林、四川、甘肅、雲南、江蘇、浙江。

鑑別

性狀:果實扁卵形,長4~5mm,直徑3~4mm,表面灰綠色或灰黃色,微有光澤,有淺色網狀紋理,兩側邊有稜線,頂端略尖,基部鈍圓,有圓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有種子1枚。種子類圓形,種皮薄,暗綠色,常粘於內果皮上,不易分離,胚乳菲薄,灰白色,子葉2片,肥厚,富油質。氣微,味淡。以顆粒飽滿、種仁色白者為佳。

顯微 果皮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石細胞。中果皮為2~3列薄壁細胞,並有一斷續的色素層,內側為一列草酸鈣結晶。內果皮主由1列柵狀石細胞組成。(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圖170)粉末:深棕色,油性,氣微,味淡。 ①外果皮石細胞成片,表面觀呈不規則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狀彎曲,有的分枝呈星狀,相互嵌列,直徑15~55μm。長約至91μm、壁厚4~10μm層紋清晰,紋孔細密,胞腔有含黃棕色物。斷面觀呈長方形,切向延長,細胞界限不分明,徑向6~40μm。 ②內果皮石細胞成片,淡黃色或黃棕色,斷面觀呈柵狀,排列緊密,長72~216μm,寬約至50μm,胞間層不規則彎曲,徑向壁甚厚,近內壁漸薄,解離後可見具多數錐形突起或短分枝;頂面觀呈類圓形或類多角形,胞間層細波狀彎曲,垂周壁甚厚,孔溝較細密,底面觀垂周壁甚厚,孔溝較細密,底面觀垂周壁甚厚,深波狀彎曲,胞腔較大。 ③網狀果皮細胞黃棕色,極細小,直徑7~11μm,波狀彎曲。 ④草酸鈣簇晶存在於皺縮的果皮薄壁細胞中,直徑5~15μm。另可見種皮表皮細胞、子葉細胞。(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207)

理化:取樣品粉末2g,加氯仿10ml迴流15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1ml,點於矽膠H-1%CMC板上,以苯-乙酸乙脂(8:2)為展開劑。以亞油酸為對照。展開後,噴以1%α-亞硝基-β-萘酚濃硫酸試液,加熱顯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250)

加工炮製:常用的炮製品有火麻仁和炒火麻仁。 ①火麻仁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 ②炒火麻仁 取淨火麻仁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有香氣逸出,表面現微黃色,取出放涼。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熱,防蛀。

化學性質

大麻含具有鎮靜作用的雷瑣酸(β-Resorcylic acid)[1]。

葉中含大麻酚(Cannabinol)、大麻二酚(Cannabi-diol)、大麻樹脂(Cannabin)、大麻環萜酚(Cannabichro-mene)、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以及大麻環萜酚酸、四氫大麻酸(Tetrahydrocannabinoic acid)、大麻戊烯(Canniprene)、大麻螺烷酚(Cannabispiranol)[2,3]、4’,5-二羥基3甲氧基二氫芪(4’5-Dihydroxy-3-methoxy-dihydrostilbene)、3’5-二羥基-3,4’-二甲氧基二氫芪、大麻螺酮(Cannabispirone)、大麻螺二烯酮(Cannabispiradienone)、大麻螺烯酮(Cannabispirenone)A,B、β-大麻螺烷酚(β-Cannabispiranol)、α-大麻螺烷酚、大麻菲-1(Canithrene-1)、大麻菲-2、大麻黃酮-2(Canniflavanone-2)、大麻黃酮-1(Canniflavone-1)[4]、大麻鹼(Cannabisativine)[3]。

種子中含四氫大麻酚、△9-四氫大麻酸、大麻酚、大麻酚[6]、膽鹼、胡蘆巴鹼(Trigonelline)、蕈毒鹼(Muscarine)[7],種子含脂肪酸、植酸鈣鎂、蛋白質含量為28.2%,並含有賴氨酸、蘇氨酸、纈氨酸、亮氨酸、色氨酸等十八種氨基酸[8]。

雌花花穗中含多量樹脂,其中有大麻酚、大麻二酚、四氫大麻酚等麻醉性物質[9]。

附 文獻報道未註明藥用部分還含有大麻埃爾素(Cannabielsoin)及其酸[9],大麻四醇(Cannabitetrol)[10]及大麻黃酮素(Cannfiavin)A、B[11]。

參考文獻

[1] BA;1960:35:22313。


[2] 浙江藥用植物志.(上)冊.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197。


[3] CA 1985:102:21155u。


[4]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I1982;(7):1455。


[5] Tetrahedron Lett 1975;33:2815。


[6] CA 1986;104:201693t。


[7] 中國有毒植物,科學出版社,1987:422。


[8] 營養學報 1985;7(2):151。


[9] Planta Med1983;48(1);17。


[10] CA 1984;101:207588x。


[11] CA 1986;105:7590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