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肉

藥材名稱:黃石脂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黃符(《吳普本草》)。

基源:黃石脂為矽酸鹽類粘土巖。

原礦物:黃石脂一般指以水雲母Hydromica為主並含多水高嶺石Halloysitum或高嶺石Kaolinitum。

歷史:黃石脂附五色石脂條目下。最早記載五色石脂的文獻是《本經》。《別錄》雲:“黃石脂生嵩高山(今河南省登豐縣北嵩山),色如鶯雛。吳普謂:“五色石脂~名五色符。黃符生嵩山,色如

腦、雁雛。”以上所述的顏色,性質與現今黃色粘土巖吻合。在江蘇省過去所調進的軟滑石常混有黃色粘土巖,經鑑定系水雲母及高嶺石組成,即黃色脂。少用歷史上黃石脂,現今基本不用。

形態:黃石脂由水雲母及多水高嶺石或高嶺石組成。呈黃色土塊狀,油脂或土狀光澤。具吸水性,粘舌,但可塑性不強。各礦物個體極小。多水高嶺石或高嶺石參見“赤石脂”或“白石脂”條。

產狀:黃石脂為熱液蝕變作用產物,各種有色金屬蝕變帶均有所產出。

產地 產於廣東、廣西、四川、貴州、江西。

生藥

採集:挖出後,選出黃色塊,除去雜石、泥土等。

鑑別:黃石脂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黃色或深黃色,有的為淺黃色帶有深黃色花紋或斑點;條痕淺黃色。質細膩而硬脆,用指甲可刻劃成痕。輕打即斷碎,斷面較平坦,光滑如脂,有的略顯環形層狀。手摸之滑膩感,具吸水性(新面更明顯),舐之粘舌。稍有土腥氣,味淡,無砂石感。

加工炮製:除去附著的雜石,研成細粉。

貯藏:置乾燥處,防潮。

化學性質

黃石脂主要成分為:K2(Al.Fe.Mg)4(Si.Al)8O20(OH)4·nH2O[1]及Al4[Si4O10](OH)8或Al4[Si4O10](OH)8·4H2O[2]。

有人對黃石脂中元素進行過光譜全分析[3]。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藥政管理局、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 中藥材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726。


[2] 南京大學 結晶學與礦物學.地質出版社,1978:460。


[3] 李大經等.中國礦物藥.地質出版社,198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