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三七

藥材名稱:土一枝蒿

名稱出處:《文山中草藥》

概況

異名:蓍草(《全國中草藥彙編》),蜈蚣草(《文山中草藥》),一支蒿(《雲南思茅中草藥選》),刀口藥(《雲南中草藥》)。

基源:為菊科蓍屬植物雲南蓍的全草。蓍屬全世界約200種,中國約10種。

原植物:雲南蓍Achillea wilsoniana Heimerl ex Hand.-Mazz.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100cm。葉無柄,下部葉花期凋落,中部葉長圓形,長4~6.5cm,寬1~2cm,一回羽狀全裂,葉軸寬約1.5mm,一回裂片橢圓狀披針形,二回裂片下面的較大,披針形,有少數齒,上面的較短小,近無齒或有單齒,齒端有白色軟骨質小尖頭。頭狀花序聚成復傘房花序;總苞寬鐘形或半球形,直徑4~6cm,總苞片3層,具寬膜質邊緣;舌狀花雌性,舌片白色,有時具粉紅色的邊緣;管狀花兩性,淡黃色或白色。瘦果長圓狀楔形,有翅;無冠毛。花果期7~9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501頁.圖6415.)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草地或灌叢中。分佈於中國西南及山西南部、陝西中南部、甘肅東部、河南西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貯藏:置乾燥處,防黴。

藥性

性味:辛,涼。有小毒。 ①《文山中草藥》:“辛、麻,寒。有毒。” ③《雲南思茅中草藥選》:“寒,苦、辛。有小毒。” ③《雲南中草藥》:“辛麻,溫,劇毒。” ④《中藥大辭典》:“辛、寒。有毒。”

功效:活血祛風,消腫止痛。

主治:跌打損傷,風溼痺痛,胃痛,牙痛,經閉腹痛,急性乳腺炎,疔瘡腫痛。 ①《文山中草藥》:“祛風除溼,消腫止血。治吐血,便血,風溼疼痛,腰痛,外傷出血,疔瘡腫痛,牙痛。” ②《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散瘀鎮痛。治跌打損傷,骨折,風溼痺痛,肺癆咳血,支氣管炎,扁桃體炎,吐血,閉經,痛經,腹中痞塊。外傷出血,蛇咬傷。” ③《雲南中草藥》:“通經活血,消腫止痛,消炎止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1.5g。外用:搗敷。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本品有毒,不可過量服用。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治跌打扭傷,紅腫瘀痛:鮮一支蒿、生薑各適量,搗爛加酒燉熱搽。” ②《雲南中草藥》:“治乳腺炎:鮮刀口藥1g,搗爛,開水送服。” ③《雲南中草藥》:“治牙痛:刀口藥根,米粒大放痛處。” ④《雲南中草藥選》:“治外傷出血:刀口藥適量,研粉撒佈傷處。” ⑤《貴州民間方藥集》:“治新舊傷痛:土一枝蒿、生半夏各6g,生白芷16g。共研末拌勻。開水送服.每次0.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