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無

藥材名稱:杜鵑花

名稱出處:《綱目》

概況

異名:山躑躅、山石榴(《綱目》),豔山紅(《分類草藥性》),山歸來(《貴州民間方藥集》),紅花杜鵑(《中草藥學》)。

基源: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杜鵑花的花或果實。

原植物:杜鵑花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R.indicum Sweet;R.indicum Sweet var.ignescens Sweet;R.indicum Sweetvar.simsii Maxim.),又名映山紅(《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歷史:李時珍在《綱目》羊躑躅條附錄中載:“山躑躅處處山谷有之,高者四、五尺,低者一二尺,春生苗葉,淺綠色,枝少而花繁,一枝數萼,二月始開花如羊躑躅,而蒂如石榴花,有紅者紫者,五出者,千葉者,小兒食其花,味酸無毒,一名紅躑躅,一名山石榴、一名映山紅,一名杜鵑花。”所述即為本種無疑。

形態:半常綠灌木,高3~5m。小枝密生棕褐色剛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密被糙伏毛;葉片紙質,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6cm,寬1~3cm,基部楔形,葉緣及兩面均有褐色粗毛。花2~6簇生枝頂;花萼5裂,裂片近卵形,長2~4mm,有粗毛。花冠漏斗形,玫瑰紅色,長2.5~3.5cm,5裂,上部1裂片及兩側2裂片有深紅色斑點;雄蕊7~10,與花冠等長,花葯紫色;花柱基部及子房有伏生長毛。蒴果卵圓形,長5~8mm,有褐色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3冊.147頁.圖4247)

生境與分佈:常生於林緣、山坡灌叢和草叢中。分佈於中國華東、中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區。

生藥

採集:4~5月花盛開時採收,晒乾。

化學性質

花中含花色甙類成分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矢車菊素3,5-雙葡萄糖甙、錦葵甙元3,5-雙葡萄糖甙和黃酮甙類化合物杜鵑黃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Azaleatin3-rhamnosylglucoside)、楊梅黃素5-甲醚(Myricetin5-methyl ether),它們均構成花的色素[1]。

附 從杜鵑花雜交品種的花中分離出多種黃酮甙成分山柰素5-甲醚3-半乳糖甙(Kaempferol5-methyl ether3-galactosid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oside)、槲皮素3-鼠李糖甙(Quercetin3-rhamnoside)、杜鵑黃素3-半乳糖甙、杜鵑黃素3-鼠李糖甙、楊梅黃素5-甲醚3-鼠李糖甙、楊梅黃素5-甲醚3-半乳糖甙、棉黃素3-半乳糖甙(Gossypetin3-galactoside)以及咖啡酸半乳糖酯(Caffesylgalactose)等[2]。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036。


[2] Phytochemistry 1970;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