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尾
藥材名稱:天門冬
名稱出處:《中國藥典》
概況
異名:天尊冬(《本經》)。
基源:為百合科天門冬屬植物部分種類的塊根。天門冬屬全世界約300種;中國約有24種,廣佈於南北各地。藥用的有15種。
原植物:正品天冬一般為天門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Merr.(Asparagus lucidus Lindl.;Asparagus gaudichaudianus Kunth)。另有2種在部分地區作天門冬或與天門冬混用:冬刺天門冬Asparagus myriacanthus Wang et S.C.Chen(Asparagus spinosissimus Wang et S.C.Chen non nud.),又名涅興(藏名)。滇南天門冬Asparagus subscandens Wang et S.C.Chen,又名天門冬、土天冬、小莖葉天冬、土百部(雲南南部)。
歷史:原名天尊冬,《本經》始載之。宋代蘇頌所著《圖經本草》中所敘較為詳細,雲:“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衫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白花,亦有黃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傍,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然圓實而長,一二十同樁”,所述系此種。《植物名實圖考》有天門冬兩圖,一圖即為本種。天冬為少常用中藥,主產於貴州湄潭、赤水、望漠,四川涪陵、瀘州、樂山,廣西百色、羅城,浙江平陽、景寧,雲南巍山彝族自治縣、賓州,以貴州產量最大,品質亦佳,著名的川天冬實際上多來自貴州,銷全國並出口。此外,陝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河南、江西亦產,一般都自產自銷。塊根中含有一天冬醯胺酶,有抑腫瘤作用,目前廣泛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
形態:多年生攀緣草本,全株無毛。塊根肉質,在中部及近末端膨大呈紡錘形。莖長1~2m,分枝具稜或狹翅;葉狀枝通常每3枚成簇,扁平,或由於中脈龍骨狀而略呈銳三角形、鐮刀狀,長1~3cm,寬1~2cm,葉退化成鱗片狀,頂端長尖,基部有木質倒生刺,在莖上的刺長2.5~3mm,在分枝上較短或不明顯。花通常2朵腋生,單性,雌雄異株,花淡綠色;花梗長2~6mm;雄花花瓣片6,花絲不貼生於花被片上,花葯卵形,長約0.7mm;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具6個退化雄蕊。漿果球形,直徑6~7mm,成熟時紅色,具1顆種子。花期5~7月,果期8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彩圖13)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750m以下的山坡、路旁、疏林下、山谷或荒地上。分佈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朝鮮、日本、寮國和越南也有分佈。
冬刺天門冬與天門冬的主要區別在於葉狀枝每6~14成簇,銳三稜形,長0.6~2cm,寬0.5~1mm,莖上部明顯具較密的縱凸紋,分枝上的刺長於花梗。花期5月,果期7~9月。(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272頁.圖212)生於海拔2100~3100m的開曠山坡、河岸多沙荒地或灌叢下。分佈於雲南西北部和西藏東南部(察瓦龍)。本種在西藏作天門冬藥用。
滇南天門冬與天門冬的主要區別在於塊根直徑10~16cm,植株無刺,分枝稜上疏生軟骨質齒;葉狀枝每3~7枚成簇,寬0.5~0.7mm;雄蕊不等長。花期7~8月,果期9~11月。(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272頁.圖212)生於海拔850~1700m的林下或灌叢中。分佈於雲南南部。常與天門冬混用。
生藥
栽培:不耐嚴寒,宜於溫暖溼潤的氣候,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生長。於3月上旬~4月上旬分根繁殖,將母株挖起,分成數小簇,每簇應有芽1~2個,按行株距33×23cm穴栽,每穴1簇;或用種子育苗繁殖,秋播在9月上旬~10月上旬,春播於3月間播種,按行距17~20cm開溝條播或撒播,每畝用種量10~12.5kg,播後覆細土。幼苗培育1年後定植,春、秋兩季均可進行。栽種密度與分根繁殖相同。每年結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雨季注意排水防澇。當蔓莖長50cm以上時,需設支柱,以利纏繞生長。
採集:秋、冬季採挖,以冬季採者質量較好。挖出後洗淨泥土,除去鬚根,按大小分開,入沸水中煮或蒸至外皮易剝落時為度,撈出浸入清水中,趁熱除去外皮,洗淨,微火烘乾或用硫黃薰後再烘乾。藥材主產於貴州湄潭、赤水、望漠,四川涪陵、瀘州、樂山,廣西百色、羅城,浙江平陽、景寧,雲南巍山彝簇自治縣、賓川。
鑑別
性狀:塊根長紡錘形或圓柱形,稍彎曲,長4~18cm,直徑5~20mm;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略具絹絲樣光澤或半透明,有深淺不等的縱溝紋及細皺紋。質堅韌或柔潤,斷面黃白色,角質樣,有粘性,皮部厚,中柱明顯。氣微,味微甘、苦。以肥滿、緻密、色黃白、半透明者為好。
顯微 塊根橫切面:根被有時殘存。皮層寬廣,外側有石細胞,呈長條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32~110μm,壁厚,紋孔及孔溝極細密,有的斷續排列成環;粘液細胞散在,草酸鈣針晶束存在於橢圓形粘液細胞中,針晶長40~99μm;內皮層明顯。中柱韌皮部束和木質部束各31~135個,相互間隔排列,少數導管深入至髓部,髓細胞亦含針晶束。(圖見《中藥志》.第2冊.第2版.圖211) 粉末:灰黃色,氣微,味微甘,帶粘性,吸溼性強。 ①石細胞極多,大多單個散在,也有三數個相集,淡橙黃色或無色,呈長方形、長條形或作纖維狀,常易碎斷,完整者長85~460μm,直徑32~88μm,壁厚10~37μm,紋孔細密,孔溝細而短;另有呈類圓形或方形而壁較薄的,直徑約至110μm,壁厚6~9μm,紋孔極密而較大。 ②草酸鈣針晶隨處散在或成束存在於粘液細胞中,針晶長40~99μm。 ③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8~110μm,具緣紋孔橢圓形,排列整齊成縱行,有的橫向延長成梯紋排列,導管分子端壁傾斜,具梯紋狀穿孔板;另有螺紋導管及具緣紋孔管胞。(圖見《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圖80)
加工炮製: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泛油色黑者,洗淨,晒至半乾,切薄片,乾燥。此外,尚有炒制、蜜制、硃砂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防黴,防蛀。
化學性質
含天門冬素(Asparagine,天冬醯胺)等19種氨基酸[1]。還含苦味甾體皁甙成分,系由異菝葜皁甙元(Smilagenin)、鼠李糖、木糖和葡萄糖組成,另有洋菝葜皁甙元(Sarsasapogenin)[2]。近年分得幾種呋甾烷醇類低聚糖甙(Oligofurostanoside):天門冬甙Ⅳ、Ⅴ、Ⅵ、Ⅶ(Asp-Ⅳ、Ⅴ、Ⅵ、Ⅶ)[3]、甲基原薯蕷皁甙(Methyl protodioscin)、偽原薯蕷皁甙(Pseudoprotodioscin)(1)及寡糖呋甾醇甙{Oligofurostanoside,3-O-[α-LRhamn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yl]-26-0-(β-D-glucopyranosyl)-(25R)furosta-5,20-diene-3β,26-diol}(2)[4]。
還含多種糖類成分:葡萄糖、果糖、7種非還原性低聚糖[1、5]。含對小鼠S180有明顯抑制活性的天門冬多糖(Asparagus polysacharide)A、B、C、D[6]。其它成分有β-谷甾醇和5-甲氧基甲基糠醛[1]。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2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516 。
[2] Chem Pharm Bull 1975;23(3):575 。
[3] Chem Pharm Bull 1979;27(12):3086 。
[4] Planta Med 1988;54(4):344 。
[5] Chem Pharm Bull 1974;22(10):2306 。
[6] 瀋陽藥學院學報 1990;(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