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醬葉

藥材名稱:八角蓮

名稱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概況

異名:鬼臼(《本經》)。

基源:為小檗科八角蓮屬植物六角蓮及八角蓮的根莖。八角蓮屬全世界約7種,主產中國西南部、南部和東部。

原植物:六角蓮Dysosma pleiantha(Hance)Woodson(Podophyllum Pleiantha Hance)。八角蓮Dysosma veitchii(Hemsl.et Wils.)Fu ex Ying(Podophyllum veitchu Hemsl.et Wils.).又名八角烏(通稱),一把傘(廣東、廣西),八角金盤(江西、浙江、福建),獨角蓮(浙江、廣東、江西)。

歷史:本品以鬼臼之名始載於《本經》。《證類本草》載:“鬼臼生九真(今湖北漢陽西南)山谷及冤句(今山東荷澤)”。該書又引《圖經本草》謂分佈於:江寧府、滁、舒、商、齊、杭、襄、峽州、荊門均亦有之(今南京、安徽滁縣、安慶、陝西商州、山東和河南南部、杭州和湖北之襄陽、宜昌等地)。《綱目》引蘇頌曰:“花紅紫如荔枝,正在葉下,常為葉所蔽。”綜上,古本草中所述的鬼臼,應是六角蓮和八角蓮。

形態:六角蓮為多年生草本,有粗壯根狀莖;莖直立,無毛,高10~17cm。莖生葉常為2枚,盾狀,輪廓矩圓形或近圓形,長16~22cm,寬12~19cm,無毛,8~9淺裂,裂片寬三角狀卵形,邊緣有針刺狀細齒;葉柄長10~15cm,無毛。花5~8朵簇生於兩莖生葉柄的交叉處,下垂;花梗長達2.8cm萼片6,卵狀或橢圓狀矩圓形;花瓣6,紫紅色,矩圓形;雄蕊6,長2.1~2.3cm,花絲長7~8mm,花葯長1.4~1.5cm。漿果近球形。(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759頁.圖1517)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谷、山坡雜木林下陰溼地。分佈於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廣西。

八角蓮的主要特徵為莖生葉1枚,有時2枚,4~9淺裂。花深紅色,5~8簇生於近葉柄頂部離葉基不遠處。漿果橢圓形。(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760頁.圖1519)。生於闊葉林或竹林下陰溼處。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

生藥

採集:春、秋季採挖,去淨泥土,晒乾或鮮用。產於浙江、江西、湖北、四川。

鑑別

性狀:八角蓮根莖橫生結節狀,長8~10cm,直徑1.5~2cm;表面棕色,皺縮,結節圓形,上有略凹陷的莖基痕,下面著生細根,較稀疏,長3~5cm,直徑約1mm,棕色。質硬而脆,易折斷,斷後易抽出木心。氣微,味苦。六角蓮根莖橫生結節狀,長2~3cm,直徑約5mm;表面棕黑色,平坦或微凹,上有幾個小的凹點,下面具環紋。鬚根多數,長約20cm,直徑約1mm,被毛,表面棕黃色。質硬而脆,易折斷。根莖斷面黃綠色,角質;根斷面黃色,中央有圓點狀中柱。氣微,味苦。

理化:取樣品粉末3g,加乙醇提取,回收乙醇至1ml,點於矽膠G板上,以氯仿甲醇(9.1)為展開劑,以鬼臼脂素為對照,展開後,用硫酸乙醇(11)噴霧,於120℃烘5分鐘,斑點均顯棕色。(圖見《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圖34)

貯藏:置乾燥處。

化學性質

根及根莖含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去氧鬼臼毒素(Desoxypodophyllotoxin)、鬼臼脂酮(Podophyllotoxone)、異苦鬼臼脂酮(Isopicropodophyllone)以及與這四個化合物相應的4’-去甲基衍生物。另含紫雲英甙(Astragalin)、金絲桃甙(Hyperin)、槲皮素,4’-甲基山柰素(Kaempferide)、β-谷甾醇[1,2]。

參考文獻

[1] Phytochemistry 1985;24(10):2407 。


[2] 藥學雜誌(日) 1962;8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