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節耳草

藥材名稱:鯽魚

名稱出處:《別錄》

概況

異名:鮒(《呂氏春秋》),

(《說文》)。

基源:為鯉科鯽屬動物鯽魚,藥用其肉或全體。

原動物:鯽魚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形態:體側扁,寬而高,腹部圓。體長可達250mm以上。頭小,吻鈍,吻長等吻寬。口端位,呈弧形。眼大,下嚥齒單行,成側扁,傾斜面有一溝紋。鰓耙一般為37~46,細長,呈披針形。鱗大,形圓,側線鱗

,背鰭Ⅲ16~18,起點在吻端至尾基距離的中間。臀鰭Ⅲ5~6,背、臀鰭均有硬刺,後緣呈鋸齒狀。體呈銀灰色,背部較深,各鰭均呈灰色。(圖見《中藥大辭典》.2624頁.5510條圖)

生境與分佈:生活於河流、湖泊、池沼中,尤以水草叢生的淺水湖和池塘較多。適應性很強。主要食物為苔蘚蟲、淡水殼菜、蜆、蝦等動物及藻類植物、水草的嫩葉、湖底的腐敗植物等。中國各地均有分佈。

生藥

採集:四季捕撈,捕後去內臟及鱗片,鮮用或晒乾。

化學性質

可食部每100g含水分85g,蛋白質13g,脂肪1.1g,碳水化合物0.1g,灰分0.8g,鈣54mg,磷203mg,鐵2.5mg,維生素B10.06mg,維生素B20.07mg,維生素C2.4mg。

參考文獻

中國預防醫藥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