鷗
藥材名稱:鷸肉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基源:為鷸科鷸屬動物紅腳鷸、杓鷸屬大杓鷸、鷸屬白腰草鷸等的肉。杓鷸屬有10種,鷸屬中國有5種,有2種供藥用。
原動物:紅腳鷸 Tringa totanus(Linnaeus),又名赤足鷸,東方紅腿、紅腿泥岸
、紅腿
(《中國藥用動物志》)。大杓鷸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Linnaeus),又名
鷸、紅背大杓鷸、大鴝嘍兒、紅腰杓鷸、彰雞(《中國藥用動物志》)。白腰草鷸Tringa ochropus(Linnaeus),又名綠
(《中國藥用動物志》)。
歷史:本品首見於《本草拾遺》,《綱目》載於第48卷禽之二。所記並非一種。《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記載3種鷸供藥用。
形態:紅腳鷸頭至上背以及翅上的大、中覆羽和三級飛羽均淺紅褐色,各羽中央有寬窄不同的黑褐色縱紋和橫斑;下背和腰白;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黑褐色,內甲羽邊緣有白的闊斑,端部亦白,而雜以黑褐色斑;次級飛羽闊露出部和大覆羽端部雪白,因而形成~明顯的白色塊斑;小覆羽灰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白,而有黑褐色橫斑。下體白,雜有許多暗褐色縱紋,在下喉和上胸尤多,下腹和肛周幾無,在肋處則縱紋轉為橫斑,尾下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幹紋和少許橫斑,跗蹠和足上橙紅,爪黑色。(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382頁.圖397)
生境與分佈:常棲息於海岸、沼澤、池塘、河口三角洲等地,有時也見於山地水邊。繁殖在新疆西部,甘肅、西藏南部、青海、東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島、四川、雲南等地為旅;在廣東,臺灣等地越冬。
白腰草鷸其主要鑑別特徵是體形較小。雌雄鳥相似。上體橄欖褐色,有古銅色光澤,體側白,有黑褐色斑,餘下體白色。腿和足上藍綠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白,尾羽上有寬闊黑褐色橫斑。(圖見《長白山鳥類》.173頁.圖95)主要棲息於湖泊及河湖溼地及山地水邊等地。在新疆西部繁殖。遷徒時遍佈全中國,在長江流域以南越冬。
大杓鷸 上體大都黑褐色,腰羽邊緣有淺紅褐和淡黃色混雜的斑;尾羽淺黃灰色,並雜以黑棕色橫斑。下體白色,有灰褐色羽幹紋,脅和腋羽具灰褐色橫斑。嘴端黑色,下嘴基部褐色。腳和趾青灰色。(圖見《中國藥用動物志》.第2冊.380頁.圖395》常見於海濱、河流池塘、沼澤、草原、稻田等處。中國各地均有分佈,以沿海各地為多。
生藥
採集:全年均可捕獵,捕獲後,除去羽毛及內臟取肉鮮用或焙乾研末。
藥性
性味:《綱目》:“甘,溫。”
功效:補虛,暖胃。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中國動物藥》:“治久病體弱:鷸肉50g,喜鵲(只去毛及內臟)適量,黃芪30g,黨蔘30g水煎,食肉飲汁,日2次。” ②《中國動物藥》:“治肝腎不足,視物不清:鷸肉50g,夜明砂10g,熟地黃30g,共煮熟,食肉飲汁,日2次。” ③《中國動物藥》:“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鷸肉50g,陳皮10g,麥芽10g,萊菔子10g,水煎服,日2次。”
食療:《隨息居飲食譜》:“治胃脘虛寒:鷸肉適量,煮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