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齒紅紫珠

藥材名稱:芒莖

名稱出處:《本草拾遺》

概況

異名:杜榮(《爾雅》),笆芒(《太平寰宇紀》),笆茅(《綱目》),度芸、苫房草、白尖草(《中藥大辭典》)。

基源:為禾本科芒屬植物芒與五節芒的莖稈。芒屬全世界約20種,中國約10種。

原植物: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Labill)Warb ex Schuterb.(Saccharum floridulum Labill)

歷史: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載:“石芒生高山。如芒而節短。江西呼為折草。六七月生穗如荻也。”明李時珍《綱目》曰:“芒有二種,皆叢生。全葉者皆如茅而大,長四五尺,甚快利,傷人如鋒刃。七月抽長莖。開白花成穗如蘆葦花者芒也。五月抽短莖,開花如芒者。石芒也。”根據李時珍描述的形態與花期,石芒符合於五節芒。

形態:高大草本植物。稈質硬而實心。葉片主脈明顯,質較硬,長20~50cm,寬6~10mm。圓錐花序扇形,長15~40cm;分枝較強壯而直立,每節具一短柄和一長柄小穗;穗軸節間長4~8mm,無毛;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具白色至淡黃褐色絲狀毛,毛稍短或等長於小穗;第二外稃上部1/3二裂成齒,齒間具芒,長8~10mm。花果期7~11月。(圖見《中國主要植物圖說·禾本科》.749~750頁.圖692)

生境與分佈:常生於山坡、草地、河岸邊。分佈幾遍全中國。日本也有分佈。

五節芒與芒的區別為:葉片寬1.5~3cm;圓錐花序長橢圓形,主軸延長.長達花序的2/3以上,小穗長3~3.5cm。分佈於江蘇、安徽、廣東、廣西、海南。(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179頁.圖7187)

化學性質

莖含有戊糖和己糖組成多糖;花穗含洋李甙(Prunin)和芒花甙(Miscanthoside)[1];葉中還有小麥黃素(苜蓿素,Tncin)[1,2]。

參考文獻

[1]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35。


[2] 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