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

藥材名稱:刺三甲

名稱出處:《天寶本草》

概況

異名:白簕根(《生草藥性備要》),五加皮(《滇南本草》),白茨根、山五甲(《草木便方》),三甲皮(《四川中藥志》),三加皮(湖南、浙江),鵝掌簕、禾掌簕(廣東)。

基源:為五加科五加屬植物白簕的根及根皮、葉或全株。

原植物: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Merr.,又名三葉五加(《廣西植物名錄》)。

形態:灌木,高1~7m。枝柔弱鋪散,常依持他物上升,老枝灰白色,幼枝黃棕色,疏生下向刺,刺基部扁平,先端鉤曲。掌狀複葉具3小葉,稀4~5小葉;葉柄長2~6cm,有刺或無刺,無毛;小葉片紙質,橢圓狀卵形至橢圓狀長圓形,長4~10cm,寬3~6.5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兩側小葉片基部歪斜,兩面無毛或上面脈上疏生剛毛,邊緣有鋸齒;小葉柄長2~8mm或近無柄。傘形花序3~10(~20)個組成頂生復傘形花序或圓錐花序,直徑1.5~3.5cm,有花多數;總花梗長2~7cm;花柄長1~2cm,無毛;花黃綠色;萼長約1.5mm,無毛,具5個三角形小齒;花瓣5.三角狀卵形,開放時反曲;雄蕊5;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果實扁球形,直徑約5mm,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2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1037頁.圖3803)

生境與分佈:生於村邊、山坡路旁或林緣灌叢中。產中國中部和南部,秦嶺南坡和長江中下游北緯31℃以南地區均有分佈。

生藥

栽培:宜溫暖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但適於半陰而潮溼土地栽培。用種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播種,按溝心距25cm開條溝,深3cm,將種子撒入溝裡,每畝用種量2kg。播後蓋上腐熟堆肥或草木灰,再蓋草。出苗後揭草,結合鬆土除草進行勻苗,注意保持田間溼潤,第2年春季即可移栽。也可在早春挖取母株基部的櫱苗,按行株距1×0.6m開穴,進行分株繁殖。每穴栽苗3株,覆土壓緊,並蓋上草木灰或堆肥,培堆成龜背形,生長中勤除雜草,用人畜糞水追肥1~2次,冬季可結合培土,施有機肥料。

採集:9~10月採挖,鮮用,或鮮時剝取根皮晒乾。

化學性質

葉含蒲公英賽醇及其乙酸脂、β-谷甾醇、三十一烷、三十醇、三十二醇等[1]。莖含谷甾醇、豆甾醇及其甙。尚含正十五烷酸、十七烷酸、棕櫚酸、花生酸、二十九烷、三十一烷和硝酸鉀[2]。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3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213。


[2] 中草藥學.中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76: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