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呼吸作用

[拼音]:ligaitu

[英文]:chestnut soil

發育於溫帶半乾旱草原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剖面上部呈栗色,下部有菌絲狀或斑塊狀或網紋狀的鈣積層。在美國的《土壤系統分類》中已將大部分慄鈣土劃歸軟土。此類土壤在法國稱棕色土,在加拿大稱棕色和暗棕色土。在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分類中,則仍沿用慄鈣土的名稱。

分佈

慄鈣土主要分佈於歐洲大陸溫帶草原和北美溫帶草原地區。北半球的分佈呈不連續的環帶狀;南半球南美洲的大草原和巴塔哥尼亞高原,以及非洲、亞洲西部、大洋洲等地區也有存在。在中國,慄鈣土集中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黑龍江、河北、山西和陝西等省的北部以及寧夏、甘肅、新疆等省(自治區)的山地和山間盆地、谷地也有小面積分布。中國境內的慄鈣土與蒙古、蘇聯的慄鈣土相銜接,是歐亞大陸草原慄鈣土的東緣;但因受東南季風氣候的影響,與完全受大陸氣候影響的歐亞大陸中部的慄鈣土有若干差異。

形成

成土過程的主要特點是有明顯的有機質和碳酸鈣聚積。在剖面構型上,有栗色腐殖質積聚的表層和灰白色的碳酸鈣澱積等診斷層次。有時因有粘化作用或鹽漬化作用等附加過程存在,土體構型上出現相應的特徵層次或性狀。

性狀

慄鈣土的植被由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組成,其中主要是叢生禾草,並有走莖類和根莖類禾草,旱生雜類草也佔一定的比例,還有少量草原灌木與半灌木;某些地區甚至有短命和類短命植物。在中國,慄鈣土上的植被無論是種類、組成、生長高度、覆蓋度或產量,都呈從東向西遞減趨勢。產草量變化範圍在1.88~3.75噸/公頃2之間;但根系普遍發達,約有75%以上的根量集中於0~30釐米的土層中,地上部與地下部的比值約為1:4~1:9,個別地區可高達1:20,從而為有機質的積累創造了條件,有利植物生長。土壤有機質層厚度可達30~50釐米,有機質含量大於2%,碳氮比(C/N)為8~12,胡敏酸與富啡酸的比值(H/F)通常大於1.0。

慄鈣土的碳酸鈣富集過程也相當明顯。由碳酸鈣呈斑狀或菌絲狀積聚而成的鈣積層通常在剖面30~50釐米處,少數出現在70~80釐米處,厚度約20~40釐米,石灰含量變動在10~30%之間。若慄鈣土發育於具有明顯的殘積鈣化作用的古老風化殼上,石灰含量可高達40~60%。

慄鈣土的土壤溶液為鹽基所飽和,呈弱鹼性到鹼性反應,全剖面pH在7.2~9.0之間,上部稍低,下部偏高。質地較輕,顆粒組成中以細砂(0.05~0.25毫米)佔絕對優勢,粘粒(<0.001毫米)含量變動於10~20%之間,在剖面30~60釐米或更深處的含量有增多趨勢,但因其常與鈣積層的位置相重疊而不易察覺。 粘粒的SiO2/R2O3為2.5~3.7。粘土礦物以蒙脫石為主,其次是伊利石、氧化鉀。大多為鈣、鎂飽和。慄鈣土的鹼化作用較為普遍,但中國境內較少。鹽化的慄鈣土僅限於受地下水影響的半水成草甸慄鈣土。慄鈣土的底層有時有呈晶簇狀的石膏澱積,中國內蒙古東部的慄鈣土多數無此現象。

型別

根據形成條件的差異:主要成土過程的強弱、附加過程的有無,以及剖面形態和土壤屬性上的變化,慄鈣土分4個亞類:

(1)暗慄鈣土。多見於溫帶半溼潤地區的邊緣地帶,有機質含量較高,鈣積層出現在剖面50釐米以下。

(2)淡慄鈣土。多見於荒漠草原地區的邊緣地帶。有機質含量較低,鈣積層出現在剖面50釐米以內。

(3)慄鈣土。介於上述兩個亞類之間。

(4)草甸慄鈣土。受地下水影響的草類生長茂密的慄鈣土,有機質含量較高,鈣積層發育微弱。有鹽漬化作用。

利用

幾乎所有慄鈣土區都以發展畜牧業為主。在進行畜牧業生產時應合理安排草場,分割槽輪牧,防止因放牧過度而使草場退化。在水分條件較好的地方,可以實行農、牧業結合發展,但須營造防護林帶網,建立人工飼草飼料帶,並增施肥料,發展灌溉事業,同時注意防止土壤發生次生鹽化。(見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