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面積量算

[拼音]:mianlingchong

[英文]:Heliothis armigera

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俗稱青蟲、鑽桃蟲等作物害蟲,主要為害棉花蕾、鈴。世界性害蟲。在中國遍佈於各棉區。黃河流域棉區為害較重,長江流域棉區有些年份發生也烈。與本種同屬的還有其他一些種類也為害棉花,如中國新疆的大棉鈴蟲(H.peltigera);南北美洲的棉鈴蟲(H.zea)和煙芽夜蛾(H.virescens);大洋洲的H.punctigera等。

特徵

成蟲體長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雌蛾赤褐色或黃褐色,雄蛾青灰色,前翅近外緣有一暗褐色寬頻,環狀紋圓形具褐邊,中央有一褐點。後翅外緣暗褐色寬頻中央常有兩個相連的灰白斑。卵近半球形,初產為白色,後呈黃色,孵化前變為暗褐色。老熟幼蟲體長30~40毫米,體色變異較大,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等。體表有許多尖長的灰褐色小刺。蛹體長15~23毫米,紡錘形,初期綠色、後變為褐色。滯育蛹在化蛹後3~4天,頭部後頰部分仍有斜行黑點4個。

寄主和危害

棉鈴蟲的寄主植物種類很多,除棉花外,還為害玉米、小麥、大麥、高粱、大豆、花生、豌豆、蠶豆、苜蓿、苕子、番茄、辣椒、芝麻、向日葵、南瓜、檾麻、紅麻、亞麻、菸草等作物,以及其他多種野生植物。幼蟲主要取食蕾、花、鈴,幼蕾稍受咬傷,苞葉即行張開,變黃脫落。為害棉鈴時,常從基部蛀入取食一空。 1頭幼蟲一生約為害10多個蕾、鈴,常從棉株上部向下部轉移或轉株為害。棉株受害後蕾鈴脫落,造成減產。

生活習性

不同地區棉鈴蟲發生的代數不同。如在黃河流域棉區每年發生4代,以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的第2、第3代為害較重;在長江流域棉區每年發生4至5代,以7月中至8月下旬的第3、第4代為害較重;遼河流域及新疆大部分棉區,每年發生3代,為害較重的是第2代。各地第1代棉鈴蟲幾乎都在棉田外其他寄主上為害。發生最適氣溫為25~28℃,相對溼度為70%左右。氣溫高過34℃時產卵量降低或產不育卵。羽化、交配和產卵都在夜晚進行,羽化當夜即可交配。每頭雌蛾平均產卵約1000多粒。卵散產。凡長勢好、現蕾早而多的棉田著卵量大。棉花生長後期多產卵在貪青晚熟的棉株上。在其他寄主作物上,卵多產於結實器官。若在棉花行間種植花期相同的玉米或高粱,作為誘集作物,可減少該代在棉株上的落卵量。成蟲善飛翔,能借助氣流作遷移擴散。睛天黃昏時常到開花的蜜源植物上取食,黎明前即隱蔽潛伏,白天常棲息於棉花葉背、花冠或玉米、高粱心葉內。幼蟲孵化後常取食卵殼和尚未孵化的卵,3齡以上幼蟲取食量增大且有自相殘殺習性。幼蟲老熟後,在土表下3~5釐米深處,築土室化蛹。在中國大部分棉區,均以滯育蛹越冬,滯育蛹入土比非滯育蛹深。

發生與環境關係

氣候、天敵以及作物的佈局、品種、栽培技術等對棉鈴蟲的發生均有密切關係。如4、5月間的低溫,能減少第1、2代的發生量,蛹期連續遇雨,土壤含水量長期處於飽和狀態,能導致蛹的大量死亡。天敵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第 4代棉鈴蟲發生期由於天敵的作用,一般可不進行防治。作物佈局不同,如實行麥棉套種、麥棉鄰作或玉米和棉花套種時,棉鈴蟲發生為害的程度不同。不同品種間的蕾鈴被害程度也有差異。棉田鬱閉、溼度較大,有利於棉鈴蟲的發生。

防治方法

結合冬耕冬灌破壞越冬蛹。選育種植抗蟲品種或種植短季節品種,保護利用天敵和適時噴藥防治幼蟲等方法。常用的藥劑有久效磷、甲基對硫磷、殺蟲脒、殺滅菊酯等。

參考文章

如何防治棉鈴蟲?經濟作物玉米田棉鈴蟲的發生與防治措施糧食作物棉花三代棉鈴蟲的防治技術經濟作物如何防治棉田第三、四代棉鈴蟲經濟作物如何防治大豆田棉鈴蟲?經濟作物怎樣防治花生棉鈴蟲?經濟作物水稻稻田棉鈴蟲糧食作物玉米棉鈴蟲防治措施糧食作物殺蟲單能用在棉花上防治棉鈴蟲嗎經濟作物三代棉鈴蟲防治技術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