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肥料

[拼音]:ti

[英文]:anchovy

硬骨魚綱鯡形目(Clupeiformes)鯷科(Engraulid-ae)魚類的總稱。為世界性近海重要小型上層魚類。

特性

體細長,腹部近圓形,無稜鱗。吻突出。眼大、位高。有薄的脂眼瞼。口大,下位。有假鰓。牙小,上下頜及舌上均有牙。體被薄圓鱗,胸部有腋鱗。無側線。背鰭1個,中位,尾鰭叉形。在世界漁業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有祕魯鯷(Engraulis ringens)、歐洲鯷(E.encrasicholus)、日本鯷(E.japonicus)和南非鯷(E.capensis)等。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背鰭(D)和臀鰭(A)的鰭條數各不相同;祕魯鯷D.14~15,A.19~22;歐洲鯷D.16~17,A.16~17;日本鯷D.17,A.22;南非鯷D.14~16,A.18~20。

分佈和洄游

祕魯鯷的分佈面較窄,主要分佈在祕魯南部的瓦爾帕萊索到北部的欽博特綿延約3200公里的沿岸水域。歐洲鯷則廣泛分佈於歐洲沿岸從北海起沿大西洋的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沿岸直至地中海和西非沿岸。日本鯷分佈於太平洋西北部,庫頁島近海,日本海及其鄰近海域,黃海、渤海、東海、南海均有分佈。南非鯷主要分佈於南部非洲沿海,東、西非沿岸也有分佈。

在黃海、渤海區,鯷的越冬場在濟州島外海,魚群於5月開始分別到達黃海、渤海沿岸海域產卵,7月產卵結束,親魚即向較深海區洄游,幼魚則逗留在產卵場附近索餌直到秋季。在東海,魚群從1~3月自南而北遊向沿岸海區產卵,主要在南麂、大陳、披山及舟山等海區產卵,3~4月為產卵盛期。在南海,由於水溫較高,除冬季的個別月份外,常年都有鯷的分佈和產卵。

生物學特性

祕魯鯷的食餌大部分為浮游植物和甲殼類,尤以矽藻類為主,僅1%是以橈足類、燐蝦和魚卵為主的浮游動物。日本鯷主要以浮游甲殼類、撓足類等浮游動物為食。鯷攝取食物時主要藉助於視覺,因此攝食強度夜間遠較白天為低。它同時又是許多凶猛魚類的攝食物件,如在黃海,藍點馬鮫、鮐、鯊、帶魚、小黃魚、鱈等都大量吞食鯷。鯷在生態系統食物鏈中是重要的一環。鯷魚卵的卵黃較其他硬骨魚類為少,因此初孵仔魚須迅速找到食物。但鯷仔魚的遊動能力有限,而新陳代謝率卻很高,常為尋找食物過多地消耗體力而死亡。這是導致其資源量大幅度波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鯷的體長通常不超過150毫米,只有分佈在從加拿大到加里福尼亞沿海的北太平洋鯷的體長可達240毫米。鯷壽命短,群體組成中常常僅包括1~3齡的3個年齡組,以1~2齡魚為主。鯷通常棲於水的中上層、水色澄清的海域,故有“清水魚”之稱。性喜蔭影,常聚集於岩礁附近或隨雲影及水面漂浮物而移動。喜結群,無風時密集的魚群能使海變成褐色或紫紅色,水面上則形成密集而細小的波紋。趨光性強,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在光源周圍鯷能作圍繞光源的迴旋運動。

日本鯷和祕魯鯷均 1齡達性成熟,分批產卵。產卵期一般都持續2個月以上,幾乎週年都可產卵。鯷的產卵盛期,祕魯鯷在8~9月(一個產卵季節內的排卵總量可達9000粒左右),冬季也進行產卵;歐洲鯷為6~8月中,而在地中海則從4月一直延續到9月;南非鯷在8~9月;日本鯷在3~7月。在黃海,日本鯷的產卵期為5~7月,東海為3~4月,南海則除冬季外,常年都進行產卵。產卵時的適溫範圍為12~28℃,以14~19℃為最適溫。卵浮性,卵粒各個分離、圓形、卵膜光滑、無色透明,淡黃色、呈泡沫狀龜裂、無油球。卵的直徑日本鯷為1.08~1.57毫米,歐洲鯷為1.1~1.3毫米,水溫20℃時孵化需48小時。鯷的懷卵量隨魚體的增大而增加,日本鯷為8000~24000粒,歐洲鯷為13360粒,祕魯鯷為10000~20000粒。

捕撈

鯷在世界漁業上有重要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前世界鯷的年產量約310萬噸,佔世界魚產量的4~5%。進入60年代,祕魯 鯷一躍而達800萬噸,此後年產量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1970年祕魯鯷的產量曾達1200萬噸,創世界單魚種產量的最高紀錄。鯷在中國沿海雖有較廣泛的分佈,但成魚僅是各種底拖網及定置漁具捕撈的兼捕物件;而幼鯷的捕撈較發達,多用沿岸大拉網、旋網及定置漁具捕撈;在東海和南海則藉助燈誘用繒網及索罟進行捕撈。在美洲、歐洲和亞洲其他國家,是用圍網大規模捕撈的。

加工利用

就世界範圍而言,鯷主要是作為製造魚粉、魚油的原料。由於其產量大,因此世界上鯷加工工業極其發達。鯷魚粉主要用作家畜、家禽的精飼料;鯷魚油主要用製造人造奶油、油漆和口紅等。祕魯還利用鯷和無須鱈配合製造濃縮魚蛋白供人食用。鯷肉質細嫩,捕獲後極易腐爛,故又有“離水爛”之稱。在中國,通常將捕獲的幼鯷立即用鹽水煮熟晒乾,稱為“海蜒”,味鮮美,可作為調味品。鯷還是一種極好的誘餌,特別是在金槍魚釣捕中。在歐洲,鯷還被製成魚醬和魚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