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開關
[拼音]:fangzhi xianwei
[英文]:textile fibre
紡織纖維區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兩大類。天然纖維是自然界生長形成的。化學纖維經過化學加工形成,其中以自然界的物質為原料,加工成為適宜於紡織應用的纖維,稱為人造纖維;天然原料經過合成然後加工而成的纖維,稱為合成纖維。
天然纖維的種類很多,長期大量用於紡織的有棉、麻、毛、絲四種。棉和麻是植物纖維,毛和絲是動物纖維。石棉存在於地殼的岩層中,稱礦物纖維,是重要的建築材料,也可以供紡織應用。棉纖維的產量最多,用途很廣,紡製成紗線和織物,可供縫製衣服、床單、被褥等生活用品,也可用作帆布和傳送帶的材料,或製成胎絮供保溫和作填充材料。麻纖維大部分用於製造包裝用織物和繩索,一部分品質優良的麻纖維可供作衣著。羊毛和蠶絲的產量比棉和麻少得多,但卻是極優良的紡織原料。用毛纖維製成呢絨,用絲纖維製成綢緞,縫製衣著,華麗莊重,深受人們喜愛。在紡織纖維中,只有毛纖維具有壓制成氈的效能。毛纖維也是織制地毯的最好的原料。
19世紀以前,供紡織應用的纖維全部是天然纖維。19世紀末葉,化學纖維開始有商品生產。最早投入生產的是人造纖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合成纖維的研究工作開始發展,聚醯胺纖維在1938年投入商業性生產,迅速發展成為重要的化學纖維,廣泛用於衣著和工業等各方面。滌綸、腈綸和尼龍是目前三種用途最廣、產量最多的合成纖維。滌綸和腈綸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40年代中開始生產的。從70年代後期起,滌綸的產量已超過錦綸,在化學纖維中居第一位。世界化學纖維的年產量,已增加到1500萬噸,佔紡織纖維總產量的50%。化學纖維的用途隨產量和品種的增加而不斷擴大,除普遍用於各類衣著外,還逐漸進入各種工業領域,在很多領域中已經替代了傳統的天然纖維。
世界紡織纖維的總產量在逐年增加,其中合成纖維,尤其是滌綸產量的增加最快,而人造纖維和羊毛的產量,70年代以來變化不大(見表)。20世紀中,世界紡織纖維的產量從1900年的392萬噸增加到1981年的3000萬噸,大大豐富了紡織品原料的資源。現在,世界每年每人平均消耗紡織纖維約7公斤。
現在,亞洲、南北美洲和非洲各地廣泛種植棉花,美國、中國、蘇聯、印度和巴西等國是主要產棉國。羊毛主要生產國是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中國和南非。中國和日本是蠶絲的主要生產國。5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擴大化學纖維生產的能力。生產化學纖維最多的國家為美國、日本、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等。
中國是最早利用蠶絲的國家,幾千年中一直保持著生產蠶絲的傳統,被譽為“絲綢之國”。絲綢是高貴的紡織品,但蠶絲的產量有限,即使在中國,自古代起也只能供少數人穿用。中國古代人民大量應用苧麻纖維。中國史書《鹽鐵論》有:“古者庶人耄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的記述。中國古代只在西南和南方邊陲溼熱地區種植棉花。到宋代,福建等地大量使用棉纖維。明王朝在14世紀建立,強制種棉,植棉區很快擴充套件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改變了中國紡織纖維生產的面貌,“不麻而布,不繭而絮”,棉纖維“衣被天下”,成為中國最主要的衣著和生活用紡織品的原料。中國的化學纖維生產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自50年代起增長的速度加快,80年代初期,生產規模已達60萬噸左右,並且仍在急劇增長之中。
紡織纖維的類別和特徵
植物纖維
植物纖維是種子植物體內縱向延長的厚壁細胞,橫向尺寸纖細,長度方向的尺寸則大得多。自然界植物纖維資源十分豐富,廣泛存在於植物的軀幹和枝葉中,能用來作為紡織纖維的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
植物纖維的主要化學組成是纖維素,又稱天然纖維素纖維。纖維素是很多葡萄糖殘基聯結成的線型高分子物。在植物纖維的胞壁中,纖維素線型大分子平行排列,成束集積。相鄰大分子葡萄糖殘基上的羥基成氫鍵結合,保持規整的結晶結構。纖維胞壁中線型大分子排列的平行程度和結晶結構的完整情況,對纖維的性質包括強度、彈性和伸長能力等有重要影響。各種天然纖維素纖維的性質不完全相同,胞壁內大分子排列不同是主要原因。纖維素大分子上的羥基能和一些化學試劑起酯醚等反應,形成纖維素酯或纖維素醚,供各種工業用途,也能和水分子或染料分子結合,使纖維吸溼和染色,適應紡織加工和服用的需要。在植物纖維的胞壁中,除纖維素外還含有果膠物質、蛋白質以及蠟質和脂肪等。這些物質常被稱為纖維素的伴生物。纖維素伴生物含量的不同,也能決定纖維素纖維的一些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差異。
植物纖維的外形和表面性狀也各有不同,人們常根據這些來識別不同的纖維。纖維的表面性狀同紡織加工以及加工成的紡織品的性質有一定關係,因而不同的植物纖維製品常具有不同的風格。
棉纖維
是棉屬植物種子表面生長的絨毛,稱種子纖維。棉纖維所含的蠟質存在於纖維表層,有利於棉纖維的紡紗加工。棉纖維的斷面不規則,呈橢圓形,寬約十幾微米。常用每克重纖維的長度米數表示棉纖維的粗細,稱為支數。棉纖維的支數在5000~8000之間,纖維愈細,支數愈高。也可用旦表示纖維細度,棉纖維的細度在1.1~2旦之間,隨棉的品種而異。棉纖維的長度也隨品種的不同而不同。品質優良的長絨棉主體長度可達36毫米或更長,中等品質的細絨棉主體長度一般在29毫米左右。棉纖維的強度和它的使用價值關係很大,70年代以來愈益受到重視。不同品種的棉纖維,強度的差異可能很大。拉斷長絨棉纖維約需5克的力,拉斷細絨棉纖維所需的力約為4克,摺合成同樣粗細的纖維的拉斷強力(即纖維的強度,用克/旦表示),分別約為5克/旦和3克/旦。纖維內大分子束的取向度(與纖維軸平行的程度)以及結晶度(結晶部分所佔的比例)對纖維的強度有明顯影響。長絨棉胞壁中纖維素大分子的取向度,明顯地高於細絨棉中的取向度。
麻
雙子葉植物莖的韌皮層內部有叢生成束的韌皮纖維。單子葉植物的葉鞘和葉身內有維管束纖維,稱葉纖維。韌皮纖維和葉纖維統稱為麻纖維。自然界麻纖維資源豐富,品種很多,大量種植用於紡織的就不下十餘種。一部分韌皮纖維(如苧麻、亞麻、羅布麻)胞壁不木質化,纖維的粗細長短和棉相近,可用來織製衣著材料。另一些韌皮纖維(如黃麻、槿麻等)胞壁木質化,纖維短,只適宜紡制繩索和包裝用麻袋等。葉纖維比韌皮纖維粗硬,只能製做繩索等,稱硬質纖維。韌皮纖維稱軟質纖維。
植物體內的麻纖維由膠質粘結成片,製取時須除去膠質,使纖維分離,稱為脫膠。苧麻和亞麻可分離成單纖維,黃麻等纖維短,只能分離成適當大小的纖維束進行紡紗,這種纖維束稱工藝纖維。在紡織用的麻纖維中,膠質和其他纖維素伴生物較多,精練後,麻纖維的纖維素含量仍比棉纖維低。苧麻纖維的纖維素含量和棉接近,在95%以上,亞麻纖維纖維素含量比苧麻稍低,黃麻和葉纖維等纖維素含量只有70%左右或更少。
苧麻和亞麻纖維胞壁中纖維素大分子的取向度比棉纖維大,結晶度也好,因而纖維的強度比棉纖維高,可達6.5克/旦,拉伸到斷裂時的伸長率小,只有棉纖維的一半,約3.5%,比棉纖維脆。苧麻和亞麻纖維表面平滑,較易吸附水分,水分向大氣中發散的速度較快。纖維較為挺直,不易變形,適作夏季衣著,有涼爽的特點。
動物纖維
屬蛋白質纖維。毛纖維的組成為角朊蛋白質,蠶絲纖維的組成為絲朊蛋白質。角朊由近20種氨基酸組成,氨基酸的基有些帶酸性,有些為鹼性,另外一些為中性。角朊線型大分子上有大量羥基,因而毛纖維的化學反應活潑,能吸附水分子,並能和多種化學試劑起作用。角朊分子可以由氫鍵聯結而成結晶結構。角朊分子中含有10%左右的胱氨酸,相鄰分子的胱氨酸能相互結合形成二硫鍵,使角朊分子橫向聯結成網狀,有穩定角朊結構的作用。毛織物經過熨燙能去除表面的皺痕,使織物平挺,或產生折縫,並且在使用中能長期保持。這一作用稱為定形。二硫鍵在毛織物定形中起重要作用。在熱溼作用下,角朊分子間的二硫鍵被拆開,所加外力使纖維變形,分子間的排列狀態改變,在纖維變形穩定的新的位置上,在有控制熱溼等條件下,分子間能產生新的二硫鍵,使纖維結構穩定,變形不再恢復而定形。例如,將毛織物摺疊,毛纖維被壓彎曲,在溼潤的條件下熨燙,彎曲的毛纖維內分子間的二硫鍵被拆開,纖維內的應力使分子間產生滑移,分子呈鬆弛狀態。在這新位置上分子間形成新的二硫鍵,纖維的彎曲不能恢復,織物遂能保持長久不變的折縫。絲朊蛋白質也是由約20種氨基酸組成,各種氨基酸的比例與角朊不同,特點是不含有胱氨酸,因而定形作用不明顯。絲朊中氨基酸的支鏈較小,大分子側向伸出的鏈少,分子更易於平行排列而形成結晶,所以蠶絲的強度大於毛纖維。
毛纖維的毛幹分成明顯的兩部分,包覆表層的叫鱗片層,組成毛幹實體的主要部分為皮質層。粗壯的毛中心部分有充滿空氣的毛髓。鱗片層由很多片狀角質細胞組成,象魚鱗或疊瓦那樣覆蓋著整個毛幹。毛纖維具有鱗片,是毛纖維製品能夠發生氈縮的重要原因。毛纖維的皮質層由多個皮質細胞組成,細胞內一部分角朊大分子形成結晶結構。毛髓中有結構疏鬆的皮層細胞。
紡織工業主要用毛是綿羊毛。優質綿羊毛細軟,全為無毛髓的絨毛。在品質差的綿羊毛中,除絨毛外還含有粗長的有髓毛,稱為發毛。山羊屬和駱駝屬動物毛中,有一部分是粗長的發毛。發毛經機械加工可除去,所得的絨毛是極優良的紡織用毛。這類動物所生的毛纖維稱特種動物毛,有絨山羊毛、駱駝毛和羊駝毛等。兔毛有毛髓,十分細軟,是價格昂貴的紡織用毛。紡織用毛纖維的斷面近於圓形,優良毛纖維直徑在20微米左右或更細。毛纖維的直徑愈小品質愈好,粗毛的直徑常接近50微米或更大。
蠶作繭時所吐的絲,含有兩根由絲朊組成的平行絲縷,四周由絲膠包覆。絲縷表面平滑,斷面呈三角形。經過精煉後絲膠被除去,絲縷呈現精亮柔和的閃光光澤。
石棉是纖維狀鎂、鐵、鈣的矽酸鹽礦物的總稱,以礦脈或巖枝的形態存在於地層中。根據化學成分和結晶構造可分為角閃石石棉(青石棉)和蛇紋石石棉(溫石棉)兩類。石棉具有耐酸、耐鹼和耐熱的效能,又是熱和電的不良導體。長度較長的石棉纖維是紡織原料,用來製造防火紡織物。
人造纖維
粘膠纖維是最大量的人造纖維,用天然纖維素製成,稱人造纖維素纖維。它是用木材、棉短絨或某些草類的纖維素,經濃氫氧化鈉溶液和二硫化碳處理生成黃酸纖維素的鈉鹽,製成粘膠溶液,然後通過噴絲頭形成絲縷,在凝固液中凝固還原得到的纖維素纖維。粘膠纖維可以製成不同的粗細,切成所需要的長度。長短粗細和毛纖維相近的稱人造毛,和棉纖維相近的稱人造棉,長絲狀的稱人造絲。
在製備粘膠溶液的過程中,部分纖維素分子斷裂。在不同紡絲條件下所形成的絲縷中,纖維素分子的平行程度和結晶情況不同,因而粘膠纖維的性質受著加工工藝的影響。普通粘膠纖維的斷面為鋸齒形,表皮和芯層的結構差異較大,浸溼後橫向尺寸膨脹變大,強度降低到乾燥時強度的一半左右。強力絲的斷面呈圓形,結構均勻,強度高,浸溼時強度不明顯降低。富強纖維是重要的粘膠纖維品種之一,它的特點是潤溼時強度降低較少,拉伸變形也比較小,斷面近於圓形,內部結構較均勻。因其在溼態時楊氏彈性模量降低很少,常稱為高溼模量纖維。
纖維素不易被溶解,但可溶解在銅銨溶液中。用纖維素的銅銨溶液為紡絲液得到的纖維稱銅銨纖維。銅銨纖維的強度比粘膠纖維的強度稍好,而且纖維較細。
醋酸纖維也叫醋酸纖維素纖維或醋酯纖維。纖維素同醋酸作用生成醋酸纖維素,可溶於丙酮中,用來紡絲,得到醋酯纖維。醋酸人造絲是絲綢工業和針織工業的重要原料。
玻璃纖維雖不屬高分子材料,但常被認為是人造纖維的一種,是將玻璃熔融,然後紡得的,是重要的結構材料,也用作紡織生產的原料,有抗酸鹼等化學試劑腐蝕的作用。
合成纖維
近代的合成纖維,都是以石油或天然氣為原料,經過合成為高分子,然後紡絲而製得的。
滌綸
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組成,是聚酯纖維的一種。滌綸分子上沒有羥基等極性基團,不會同水分子形成氫鍵結,吸溼性很低。滌綸分子易於伸直,沒有支鏈,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形成分子伸直、平行、結晶度好的結構,成為強度高、彈性好的優良紡織纖維。滌綸的用途很廣,大量用於製造衣著和工業中製品。滌綸具有極優良的定形效能。滌綸紗線或織物經過定形後生成的平挺、蓬鬆形態或褶襉等,在使用中經多次洗滌,仍能經久不變。
錦綸
是中國所產聚醯胺類纖維的統稱,國際上稱尼龍。錦綸的品種很多,有錦綸6、錦綸66、錦綸11、錦綸610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錦綸66和錦綸6。各種錦綸的性質不完全相同,共同的特點是大分子主鏈上都有醯胺鏈,能夠吸附水分子,可以形成結晶結構,耐磨效能極為優良,都是優良的衣著用纖維。高強度的錦綸長絲是工業用繩索的重要原料,具有能承受衝擊負荷、耐腐蝕等效能。錦綸的比重很小,適宜製做漁網等用具。
腈綸
主要成分是丙烯腈,包含少量其他成分。加入少量其他成分後,染色效能明顯改善。腈綸效能受溫度作用的影響較大,常用熱處理來改變腈綸的品質,如提高尺寸的穩定性。
經過長期使用的合成纖維還有丙綸、維綸和乙綸等。擴大這些纖維的適用範圍,提高它們的效能的研究工作仍在進行。
一些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的合成纖維正在發展中。芳綸是其中之一,它是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對苯二甲醯對苯二胺纖維是芳綸中的重要品種。這種纖維的商品名為“開夫拉”(Kevlar)。它的強度比滌綸或錦綸大 3倍,接近於鋼絲的強度。由於它的比重只有鋼絲的1/5,按單位重量計它的強度比鋼絲大好幾倍。普通纖維不能承受較高的溫度,在200℃的條件下,棉、絲纖維嚴重分解,錦綸和滌綸明顯軟化,開夫拉的強度只降低約25%。碳纖維也已經成為重要的結構纖維,碳纖維大都用腈綸纖維炭化獲得。
紡織纖維的共性
纖維的種類極多,用作紡織原料的纖維除價格和供應穩定等經濟因素外,應該具有使用所需要的效能以及適應紡織加工的條件。優良的紡織纖維應該能夠便於紡織加工和適於多種用途。現在還不能舉出一種纖維在一切方面都極優越。各種紡織纖維都在某幾個方面有其特點。有一些性質是紡織纖維所應具備的。
吸溼性
紡織纖維的吸溼效能是衣著用紡織纖維所必須具備的。衣服中的纖維吸收人體表面的水汽,同時把水汽傳遞到衣服表面,發散到大氣中去,使人體排洩的汗液蒸發,解除溼悶的感覺。纖維吸附水分使導電能力大大提高。例如,棉纖維的回潮率從4%增加到7.5%時,電阻值下降三個數量級,質量比電阻由1010歐姆·克/釐米2降低到107歐姆·克/釐米2。纖維導電能力的提高,使加工或使用時摩擦產生的靜電及時逃逸,消除或減輕了靜電積累現象。紡織加工時,纖維的電阻須保持在107歐姆·克/釐米2以下,超過這一數值,纖維的運動將受到靜電作用的明顯干擾,影響生產的正常進行。纖維積累靜電,會導致塵粒附著而成汙垢。吸溼性好的纖維,在水中使水分子大量進入纖維內部的空隙,纖維發生膨脹,有利於染料分子進入和吸著,增加染色效果。
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都有優良的吸溼效能,符合穿著和加工的要求。吸溼性低是合成纖維的共同特性。合成纖維在穿著舒適感上遠不及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需要和天然纖維或人造纖維混紡或交織製成織物來彌補這一不足。合成纖維在紡織加工中須採取消除靜電的措施,如加消靜電劑或控制溫溼度等。
合成纖維的吸溼效能差是由於大分子上缺少羥基等極性基團。羥基的存在是易於染色的條件。不吸溼的合成纖維染色效能也差,須採用特殊的染色工藝。
熱塑性
合成纖維加熱到一定程度便會軟化,溫度再行升高便熔融成為液體。合成纖維有明顯的軟化點和熔點。在加熱過程中,合成纖維的機械效能如彈性模量、彈性恢復係數等逐漸改變,在低於軟化點的某一個或幾個溫度時變化特別顯著,這時的溫度叫做玻璃化溫度。在玻璃化溫度以上纖維的變形,如拉伸伸長,或織物摺疊加壓形成褶襉,會保持到溫度降至玻璃化溫度以下。除去外力後,這種變化也不再消失,而會長期存在。纖維的這一效能稱為熱塑性。合成纖維都具有這一特性。各種纖維的熱塑效能的顯著程度以及玻璃化溫度、軟化點和熔點等都不相同,而隨纖維內部結構如結晶度等而異。
纖維的熱塑性被利用來對纖維定形,稱為熱定形(見化學纖維後加工),在紡織加工中廣泛應用。例如,腈綸拉伸定形後切製成高收縮纖維,和普通未經過定形的腈綸短纖維混紡成紗。在自由狀態下加熱到腈綸的玻璃化溫度以上,已定形的高收縮纖維回縮使紗線縮短,未定形的正常纖維被壓縮成直徑較大的螺旋體,紗線便會變得蓬鬆而成為膨體紗(見變形纖維)。錦綸或滌綸長絲經過捲曲定形,便成為蓬鬆伸長能力很大的彈力絲,滌綸混紡織物經熱定形可獲得免燙和洗可穿效應。
天然纖維和人造纖維沒有熱塑性,因而缺乏熱定形特性。羊毛纖維在溼熱條件下定形效果比合成纖維差得多,即使在嚴格控制的工藝條件下,毛織物熱溼處理所獲得的定形效果也會在使用中逐漸消失,難以達到永久定形的效果。
彈性和強度
穿著用的織物應該柔軟而具有彈性,也就是說,在不很大的外力作用下能夠產生較大的變形,當外力除去後應有充分恢復變形的能力。不易變形的纖維和織物,剛直板硬;回彈能力不足的纖維和織物,不挺刮,缺乏身骨,都是彈性不良的表現。羊毛和蠶絲的彈性很好,製成地毯或起絨織物,絨毛不倒伏,絨面平整。但是羊毛和蠶絲纖維的吸溼性高,在附著較多的水分子時恢復變形的能力變差,因此,用羊毛或蠶絲製成的衣著,在長期穿用中,尤其在經過洗滌後,仍有生成褶皺的情況,表現出彈性不足。纖維素纖維屬剛硬的纖維,彈性較差。合成纖維的彈性優越,經過定形處理後恢復變形的能力更強。在目前大量生產的纖維中,滌綸的彈性最好。合成纖維拉伸至斷裂的伸長率較大,常能達到未拉伸前長度的40%或更多。在很大的拉伸變形下,外力除去後相當一部分的變形仍能恢復。
纖維的拉伸強度是決定纖維使用時堅牢程度的主要因素。合成纖維的拉伸強度比天然纖維大得多,製成的紡織品的堅牢耐用程度也比天然纖維織物高得多。在各種工業應用方面,合成纖維紡織品已能代替天然纖維紡織品,而且應用範圍還在擴大。高強度合成纖維已成為重要的結構材料。
可紡性
除蠶絲外,天然纖維都是長度有限的短纖維,須經過紡紗加工製成細紗,然後才能製成紗、線、繩、布匹和帶子等。
纖維有一定的長度才能紡製成連續的細紗。纖維越細紡成的細紗就越均勻,紡得的細紗也越細。纖維的長度和細度是決定紡紗工藝和細紗品質的重要因素,也是評定纖維可紡效能的重要指標。纖維的強度與細紗的強度有直接關係,細紗中纖維強度的作用,還與纖維表面的摩擦性狀有關。紡紗中,各根纖維靠相互牽引而運動,纖維間需要有一定的摩擦力。但纖維間的摩擦力必須受到限制,不能干擾纖維間的相對運動。因此,纖維表面的摩擦效能對於細紗的效能和紡紗加工都有重要影響,因而也是評定纖維可紡性的重要標誌。天然纖維的紡紗工藝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可以選用適宜的紡紗機械處理纖維,適當調節工藝條件包括周圍大氣的溫溼度條件,同時在纖維上新增一些潤滑劑,使紡紗順利進行。但是改變紡紗機械、紡紗工藝條件和新增潤滑劑都是有限度的。纖維本身的性狀必須能滿足紡紗加工的要求。纖維適應紡紗要求的程度稱為可紡性。纖維的可紡性常根據纖維的細度、長度、強度以及纖維表面狀態來評定。目前,有一半以上的化學纖維是以短纖維的形式加以利用的。除選用合宜的細度和長度以保持良好的細紗效能外,還要考慮纖維的表面性狀。紡紗中要求化學纖維有合宜的摩擦效能,並且能防止靜電的產生和積累,這樣才能使紡紗加工順利。在製造化學纖維時,在纖維表面塗以適當的油劑。在紡紗工廠中則採取有效的消除靜電的措施。使化學短纖維產生捲曲,也是改進可紡效能的有效方法。
纖維改性和變形
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各有其長處和弱點。天然纖維的彈性比化學纖維差,容易收縮,容易起皺,衣著在洗滌後,需要熨燙。自從化學纖維問世以來,人們作了大量研究來改進天然纖維製品的這方面的不足。天然纖維製品的防皺防縮整理已有很大進展。就實際應用來說,天然纖維製品有一半以上已經過不同程度的整理。天然纖維容易起火燃燒,大宗使用的合成纖維容易熔融成高溫粘液,纖維的阻燃整理也已受到人們充分重視,有些國家已經規定童裝和醫院用床單等必須經過防火處理。合成纖維吸溼效能差。提高合成纖維吸溼效能方面所進行的研究有兩個方面:一是研製新的合成纖維;二是改進合成纖維的形態結構,使纖維能吸附較多的水分。這兩個方面都已取得很大的進展。研製高強度合成纖維的工作進展很大。近年來,已經大量生產中空、三角形或其他形狀斷面的化學纖維,使化學纖維具有棉或蠶絲的外觀,織制棉型或蠶絲化織物。用兩種或多種組分紡製成的複合纖維,具有羊毛形的永久捲曲,已經商業性生產,其他性狀的複合纖維也相繼出現。
紡織纖維產量與品種不斷增加,效能逐步改良。紡織加工方法愈來愈多樣化,已能生產出多種新型結構的紡織產品,擴大了紡織纖維的應用範圍。新的紡織製品和新紡織品的生產方法,要求更多數量和更好效能的紡織纖維。紡織製品除傳統的布匹、呢絨、綢緞和氈毯之外,又有彈力長絲針織物、針刺無紡織布、簇絨地毯、人造毛皮和人造麂皮等,這些都是纖維生產和紡織加工綜合開發的成果。
參考書目
W. Merton and J. Hearle,Physicɑlproperties of textile fibre,2nd ed.,The Textile Institute,London,1975.